谈到北京的艺术家聚集地,
很多人都会想到798,
想到宋庄,想到草场地、黑桥……
但或许并没有很多人知道,
新中国第一个自发形成的艺术家聚集地,
是已经不复存在的:
圆明园画家村。
这里曾出过不少传奇,聚集的不只有画家,
还有搞摇滚的——
比如窦唯、朴树;
以及常年跑龙套的群众演员;
迷茫的摄影师;
不入流的诗人……
他们是“北漂”的前辈,
和许多现代人一样,
出于对原本生活的不满和不甘,
决心去北京闯荡。
八十年代末,
位于北京西北的圆明园,
还不要门票,也没有围墙。
一些被称为“盲流”的年轻人,
怀抱着有关艺术的梦想,
寄住在娄斗桥一带。
很多年后,人们称他们为:
北京流浪艺术家。
他们将圆明园,
视作创作与生活的根据地。
其中一位流浪艺术家,
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下另外5位艺术家的生活,
并制作成了一部有相当影响力的纪录片:
《流浪北京》。
从这部纪录片里,我们可以找到“圆明园画家村”的最早雏形。
镜头中的五位流浪艺术家,
分别从事摄影、写作、国画、油画
和先锋戏剧导演等艺术活动,
基本上处于社会体制之外,
自由创作,自由生活。
但他们的自由,
跟今天大多人想象的全然不同:
没有多少资产,
衣食住行都是现实的困难。
经常要去“朋友”那里蹭饭吃,
为了房租而搬家。
大部分流浪艺术家的目标都一样:
日常解决温饱,
最终能够成名。
但其中也有不愿用作品换取物质的人,
比如女油画家张夏平,
把作品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哪怕我去卖身,
也不会卖画。”
这部写实的纪录片,
用两年的时间,
追踪了这五位艺术家的生活。
从他们最初的偏执与迷茫,
一路拍摄到曲终人散后的凄凉。
两年后,女油画家疯了,
几位艺术家大都结婚、出国,
留在国内的也离开了北京。
在圆明园画家村,
他们度过了“盲流”般无助的两年,
却开创了中国当代艺术的骄傲。
回顾九十年代初,
不少艺术家陆续迁入圆明园,
渐渐形成了一个艺术活动中心。
这种选择并非偶然:
位于福缘门村的圆明园,
房租不高,
却紧邻清华、北大。唾手可得的文化艺术氛围,
为北漂艺术家们提供了芬芳的精神土壤。
接下来的几年内,
圆明园画家村以不可置信的速度,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流浪艺术家。
许多媒体也注意到了这里,
纷纷称之为“世外桃源”。
当时的福缘门,
几乎每家每户都住着艺术家,
连寻常的房主都见不到几个。
越来越多人知道了这个地方,
知道了这一群人。
虽然他们的生活还是在温饱、
成名与自由创作的追求中,矛盾地度过;
但以艺术、文化之名聚集的兴奋与骄傲,
却让他们对未来有了更大胆的期许。
然而,
圆明园画家村的破灭,
比它的兴盛更加仓促。据说,
1995年那里的艺术家已经达到了三四百人。
是年秋天,
政府勒令艺术家们搬离福缘门区域,
又经过之后若干次的“收容遣送”,
直接造成了圆明园画家村的解体。
当时,这政策并不是针对艺术家,
而是针对所有外地流动人口。
但对于这些骄傲的艺术家来说,
“收容遣送”这样的字眼,
仿佛将他们从美梦的天堂,
拉到了污浊的臭水沟。
1995年,
如同乌托邦般的圆明园画家村,
骤然解散。
散了之后干什么的都有——
画画的去开餐馆,
做雕塑的搞起了装修。
当然也有个别成功的艺术家,
但大多数人的艺术梦想,
都像青春期的悸动一样,
随着圆明园画家村,
一同消散了。
今天的圆明园,
已经见不到曾经画家村留下的多少痕迹。
而今天的798、宋庄,
也逐渐成为商业气息浓郁的旅游胜地。
提起圆明园画家村昙花一现的历史,
许多人都只剩下叹息。
但我们也不禁想到——
假如它没有在1995年消失,
后来的流浪艺术家们,
就不会离去吗?
后来的圆明园画家村,
会不会也变成了另一个宋庄、798?
那五六年的“世外桃源”历史,
从各种意义上来说,
都像是一场美丽的泡沫。
它记录着一批曾经不甘于平庸的人,
怎样努力地构建心中“艺术”的神殿、
试图重新定义自己的生活。
同时,它也见证着中国当代艺术中,
一段迷茫、躁动、惶恐、倔强的年代。
这段年代并不见得多么完美,
但多年过去了,
我们依然怀念它的勇敢与骄傲。
(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