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秒钟解决了室友抱怨的洗脸池漏水问题,不过是将水管放入地漏孔。她不解,说根本没看见水管。我笑说,你相信有,你就会看到。
许多事就是这样,你相信有,你就能找到对应的材料。可是这是个没什么用处的道理,因为你不相信的时候,通常你不知道你不相信。就像你不知道的时候,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解决的办法是,停下来,思考。思考是撬开已知到未知之间裂隙的杠杆。
洗脸池没有水管,它如何将水导出去?所以必定是有下水的管子。抑或有新型产品,另有导水的通道,可最先能得到验证并予以排除的选项,可以先去验证。而后获得新的信息,来确认下一步的方向。
这“相信”并不是无缘无故就出现的,是以往生活经验的汇流,得出的思考结论。
洗脸池问题,可以一闪念完成思考、一步操作就解决;而其他更为复杂的问题,容易望洋兴叹,不知从何下手以至于徘徊不前。
于是信息的输入尤为重要。当信息样本足够多时,就可以抽调相关的信息迅速汇流,得出最常见的情况和最首先的步骤,用已有的信息缩短思考的过程。而不是在诸多模糊的猜测中徘徊。
这就像从最基础的半径去求圆形的体积,先去摸索出公式再去计算结果是个漫长的过程。而如果公式本身是一条已有的信息,那么求体积只有两步即可完成。
这跟人生见识的积累异曲同工。上了年纪的人,见过的世面多了,积累了经验,知道碰到什么情况该怎么解决。而年轻的人,虽则更有创造力,缺乏经验积累则更容易重复造轮子。因此阅读必不可少,可以获得前人总结的“公式”。
不仅仅是技术类经验积累可以获得数学公式般的传承,连艺术也同样。
以前觉得艺术不可捉摸,文学难以理解。作者的深意总在天外缥缈,读不懂就不了了之。近来读了《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里面将理解文学的能力比作一门语言。作品有其模式和规则,解读作品就像练习使用一门语言一样,熟能生巧。
相见恨晚之感油然而生。如果早些遇到这本书,或者早些听闻文学存在“内部语言系统”——将难以捉摸的作品用意限定在可熟悉、可练习、可掌握的范围里,而不是所谓的灵感或天赋。我大概就不会总觉得文学玄乎,三过其门而不入了。
读这本书的过程,是一个信息输入,思考并获得新的认知的过程。在文学方面原本混沌的世界,有了坚定的秩序。相信着秩序的存在了,才能研习它,才有可能有朝一日不再仰视。
思则有。思考是个泥瓦匠,在原有的地基上,向外搜罗添加新的砖瓦并砌稳。
信息的输出,则是思考并回顾总结的结果。往往不是马上就有的。有点像计算机后台运算,常是信息足够多时,才会有涌现。有时候会等不及涌现,就巴望着有所创造。
这种巴望,心态上不可取;而行动上,可取。心态上总是期待着,会有期待失落的压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压力堆积。而行动上,因期待则多加练习,为涌现梳通思路、积累素材。而练习,必得是处理信息,那么还是要回到增加信息输入上面来。
多看书,多思考——记近日读书感慨。
远航随笔
远航员阿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