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流游戏发明于20世纪90年代,发明者就是著名的投资家和财务教育家罗伯特·清崎。英文 The rat race,这套游戏也通俗的称为“老鼠赛跑”。
现金流游戏是最大限度的模拟人生,让人们在游戏中体味现实生活中的高风险投资,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敢去想的投资机会,在游戏中可以放松去做,通过游戏学习有价值的投资机会是什么。
同时,也告诉我们真正的“富人”定义:有钱并且有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游戏开始之前每个人都要抽签来选择自己的职业,然后就根据卡片上的信息填写收支表,
目的很明确,就是以自己的现有财产为基础,利用一切能利用的资源,跟随事态的发展,努力让自己从老鼠圈走进富人圈。
股票买卖,有涨有跌,房屋交易,有盈有亏。在生活中出现的投资情况同样出现在了游戏桌上,也会因为大环境的动荡而受到影响。“老鼠圈”是很多人目前所在的圈子,大致上能做到收支
平衡,每月能有一点点的存款已算不错。但像这样的资金链是脆弱的,经不起任何突发大事件的考验。同样,很多时候也在左右着自己当下的决定。比如想要出国玩一趟,那么首先考虑的
就不是最想去的地方是哪里,找哪家旅行社,什么时候去请假⋯⋯而是先翻出银行卡去查查里面的存款是多少,然后发现交完这一季的房租之后就没剩几毛钱了,好吧那就只能先从存钱开
始。省吃俭用,千辛万苦地存了大半年之后,终于能去一趟最便宜的泰国了!紧接着进入货比三家的模式,开始疯狂浏览各种旅游网站,比费用,比行程安排,比吃的,比住的⋯⋯想想要是
平时就能有财富的积累,那么至少在这件事上就能提前大半年完成。类似的还有蛮多的,像是报班学习,参见各种社交活动,哪件都不能少了前期的资金投资。
有人会觉得自己每月拿几千块的工资就这样过过挺好的,平时上上班,偶尔逛逛街,又不用买LV,不用出国的,怎么过不是过。但即使不是做股票基金上的投资,也至少要对自己的事业上
总是得有一个向上的规划。那个人的专业技能就应该是那块最坚实的基石,要对自己做投资。每个人生阶段的需求不同,所担负的责任也不同。学生时期,吃的用的花的都是家里的,有父
母做靠山,没钱动动嘴皮子就行。毕业了找份三四千的工作,父母也都还能赚钱,就是自己吃饱全家不饿的状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要找男朋友了,要结婚了,要生娃了,要赡养父母
了⋯⋯那就不是三四千块钱就能养活一家子的事了。等事到了眼前,才开始说要跳槽加薪了,不知道到那时是要拿什么去跟其他能力强的人去竞争一份高薪的工作。如果自己有规划,有目
标,有实行,那么又怎么会让其它的人和事来影响自己的生活质量。不进步就是退步,要将自己升值,而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随之贬值。
不过,游戏终究还只是个游戏,即使不懂玩起来也不会有负担,就是破产了也不在怕的。其间,每个人的意见发表,问题提问,思想上的碰撞,都会让我了解到蛮多点的。大家的想法都
不同,阅历不同,总是能发现自己一点点都没有察觉到的问题。最后一个环节是老师的点评时间,老师说我们都受到了思想上的局限,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求共赢的例子。
有一张牌抽到的是有一支股票因为某某因素跌成了“一元股”,利率是5~30刀,是几个玩家当中资金最多的那个玩家抽到的,所以只有她有购买权。一个高一的小姑娘,当时也没想太多就做了决定,只
买了几百股的样子。后来又另外几位玩家问她买这支股,说是五刀卖出,然后就又都没买。老师就分析说,“一元股”就已经是最低股了,想跌也跌不下去了,而且就利率来看,买这支股是不
会赔的,那么这时候就应该大量收购才是。那么等涨到5刀的时候,起码能比买入的时候涨了五倍之多。而那些想买的玩家也不能只想到自己花5刀买的,而她是花1刀买的就觉得自己亏了。
因为这只股票的利率是5~30刀,那么如果涨到了10刀也能比买入的时候翻了个倍,只是卖家多赚了而已。而作为卖家,也不一定就要想着高价卖出,也可以是和买家协商。1刀卖给他,然后
当他收益的时候,从每一股中抽取百分之多少的利率,那么这同样也是赚了的。
忽然想到了《 欢乐颂 》里,樊胜美的一段话,大概是这么个意思:办公室就是个求利益最大化的地方,枪打出头鸟,当自己所想要的满足了多数人的利益,那么就会事半功倍(背景:樊胜美希
望今年公司能发年终奖)。所以有时候看一件事情的时候得格局要大,眼光要远。
个人觉得,也许不一定要去做投资,但一定不能不懂理财。如果我有100块,那么我还能考虑今天中午到底是去吃78块一桶的全家桶呢,还是去沙县大酒店吃一碗4块的花生酱拌面?
但如果我只有5块钱,那还是乖乖去吃一碗拌面就好。有时间有精力的话,为未来的自己多争取一个选择的机会有何不可?不断地提升自己,再加上一点点的机遇,日子总是应该要过得更好一些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