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 19-24º 阴
昨天,与儿子有两次思想上的碰撞,记录如下:
一是谈论怎么看待高考成绩。
一是引导他怎样跟人对话才能适时帮到他。
高考出分后,到处都弥漫着谈论成绩的气息,儿子的态度很冷静,像大彻大悟了一般,主张考好了要保持低调,不觉得考好有什么,不过是时来运转罢了。高考给了他一种不太客观的导向:觉得自己不过是走运发挥顺利才走了985院校,所以,他一直有一种深深的不配得感,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而我觉得能考入985的行列,固然运气的成分,但不能把主要因素归结到一时的超常发挥,这样的话就不能及时肯定自我,看不到自己曾经付出的努力,也不会客观再现努力的价值,人最重要的是对自我要有一个清醒的认知,不能高估自己,高估自己就会妄自尊大得意忘形,当然也不能过分低估自己,低估自己就会妄自菲薄丧失信心,获取不到力量。
但他认为人生放长线看有金榜题名就会有名落孙山,何必因为一时的成功或失败而大喜大悲呢?高中的时候如此得意,未来如果是一片狼藉要如何收场?所以,不喜欢在这个小小的节点上张扬,没必要也不值得。
他能放眼看到人一生的变数并对一时的得时保持清醒的头脑,我非常欣慰,但我觉得他假设的的一片狼藉也是没有标准的,到底什么样的未来才算得上是前程似锦?什么样的未来才称得上一片狼藉?难道考不上名校的研究生毕业不能进互联网大厂拿不到高薪就是狼藉的表现吗?难道不考研在一个小地方月薪几千安安稳稳度日就是人生的失败吗?并非是。
看来,孩子的压力还是被捆绑在了别人所谓的成功的评价标准中。
下午孩子发信息说学校的老师来我们这儿招生,托他联系一下高中的老师,想让老师帮她宣传一下他们学校,孩子就单刀直入跟高中老师发信息说了这事,没有任何铺垫,老师也程序性地答应了他。
看完他们的聊天截图,我立马感觉到孩子的沟通方式太过于简单直接,有一种很淡的不走心的感觉,作为生活在象牙塔的学生,缺乏与人交流的技巧,我就给孩子指出了他表达的不足,比如,请人帮忙时要不就给人提供情绪价值,适时表达对他人的肯定和欣赏;要不就提供物质价值,表达对事情的重视和对他人能提供帮助的感激。如果这两项都缺失,那么别人为什么要帮你呢?起码看来你自己对这事都不够重视啊,孩子听了后很受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