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亲子教育是和孩子一起成长。
《儿童大脑开窍手册》是一本讲儿童大脑如何发育的书,作者认为儿童读物的好处并不是读物本身,而是提供了儿童和父母互动的机会。家长可以问孩子一些启发式的问题,或者对孩子的问题作出回应和扩展。书中还有个结论:孩子接触书籍的时间和数量与将来的成绩有很强的关联性。根据这两个结论,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多读书就非常重要了。
通过为孩子作画可以创造孩子和家长的互动,孩子对故事的好奇,对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向往,等等很多很多的可能性。而我的方法是通过画人物引出故事,通过画建筑引出国家和地理的知识,通过画日常生活引出对孩子兴趣爱好的鼓励。
很多家长觉得陪伴孩子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不可否认,我以前也是如此。这是个值得思考,需要解决的问题。大人作为孩子周围环境的重要组成,起到了示范和引导的作用。与其消极的陪伴,不如通过个人的成长,为孩子做个好的榜样。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思考,我们希望孩子拥有怎样的品质呢?
一、爱学习
经历过中国应试教育的一代人,看到“学习”两个字就头皮发麻。别人问,你在家干嘛呢?一般人可不敢回答:“在家学习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过去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学什么不是自己说了算。而且大部分学的东西是用不上。我们其实只是在“学”没有“习”。完全没有用武之地呀!
现在要改变这种观念了,要学能“习”的东西,学感兴趣的东西。学到的东西要马上用起来,通过实践来更好地学。绘画就是典型的例子。因为是爱好,无论开始画的是多么糟糕都没关系。通过你的行动来感染你的孩子,鼓励孩子学习感兴趣的东西。创造环境让孩子在实际生活中用到所学的东西。
我家丫头5岁半,目前在学习钢琴、乐高、击剑、英语。每晚的练习课就是一场钢琴独奏表演。家长作为观众,为孩子创造了一个互动的环境。家长的欣赏激发了孩子的成就感和对音乐的爱好。另外提一句,我并不主张强制孩子考级,考级会降低孩子对音乐的喜爱。
二、贵在坚持
长期坚持一件事情是很苦逼的。但是打过游戏的人都知道,玩游戏很容易上瘾,一个游戏玩下来少则一个星期,多则几年都脱不了坑。如果学习也有这样的坚持,是不是也就不是那么苦了呢?那么首先让我们看看为什么打游戏这么容易坚持呢?
1、 游戏刚上手的时候不会太难。 作为初学者,我们不要追求高难度的东西,否则就会因遭受打击而过早放弃。我们可以通过绘画让孩子看到我们的画是怎么从丑陋到“还可以”的。一步步的成长可以让孩子认识到学和习的本质:通过试错来不断完善自己,由开始的小失败换取后来的“大成功”。
2、 游戏中有很多随机性的奖励。对于我们的绘画,随机性的奖励就是孩子的赞扬和批评。可能是因为画了孩子们喜欢的人物,也可能是绘画技巧的进步。我们经常会收到来自孩子的随机性奖励。总之孩子是最真实的,他们不会掩饰情绪。对于孩子呢?我们也要给予随机性的奖励,比如:偶然出现的表演机会;通过参加比赛获得的成就感或挫折感;甚至是微不足道的夸奖。
3、游戏回归人类本性。在孩子们的学习过程中,科学家们发现:他们并不是通过教育来学习的,他们必须自己犯错。他们在边界上游走,尝试,看看自己能坚持多久。绘画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通过不断的练习和修改,我们可以更快的掌握一个技能。因此我们也要减少对孩子的控制,尽量避免在孩子探索的时候打扰他们。让他们自己找到模式和规律,因为这是人类的本能。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