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叶上小学时,学习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这让他一直引以为豪,可是进入初中后,接连几次的考试失利,让小叶深深觉得自己的能力有限。似乎掉进了泥般,即使再努力,也无法改变连续失败的颓势。慢慢的,他不再喜欢学习,上课神游太虚,不认真听讲,不愿意完成作业,马虎对待,并且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他开始丧失自信,后来干脆自暴自弃,学习成绩也因此一落千丈。
在青春期这一特殊阶段,像小叶这样的学生并不少见,曾经的几次考试失败,让他们养成了面对考试就说:"我不行"的习惯,遇到挫折时倾向于放弃,乃至对自己能胜任的任务也不做出努力,他们拖延作业,但只用完全不费力气的任務,他们沮丧,并以不"要你管"四个字在自己与外界之间竖起一道高墙。他们对自己的学业破罐子破摔,对未来更是不抱希望。当孩子有这种自暴自弃的现象时,如果老师和家长放任自流,不管不问,不加以认识上的启发,行为上的引导,必将有碍于孩子积极向上的发展,也不利于孩子潜能的发挥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更有者甚至将会导致孩子一生碌碌无为。
那么青少年为什么会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呢?这种经历多次失败和挫折感好形成的终将失败的定向思维,以及对未来不抱有希望的心态,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习惯性习得性无助。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和他的同事用狗做了一个实验,在实验中,塞利格曼把狗放进一个设有电击装置,但又无法逃脱的笼子里,然后给狗施加足够强度的电击,引起痛苦体验,实验者发现这个被电击时,最初还拼命挣扎挣扎,想逃脱这个笼子,经过数次努力仍无法逃脱好,他们挣扎的程度逐渐降低了,最后他们干脆放弃了挣扎。最后,即使将狗放在可以逃脱的笼子里再电击,他们也不会逃跑,只是倒在地上呻吟和颤抖。但是孩子经过数次失败和挫折后,他们面对任务会形成一种无助感,从而产生放弃的念头。即使有机会和能力去改变,他们也会妄自菲薄,不愿再进行任何的尝试,只是被动接受命运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