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币乎社区(bihu.com)内容支持计划奖励
自动对冲跑起来接近20天,利润有2000多,而成本只有200多,算下来净利润也有2000。然而,这看似每天进账100的好事,中间也踩过不少坑,有了一点自己的心得,下面分享给各位。
交易所的坑
由于对冲是参考不同交易所的价差来做,所以用作对冲的交易所越多越好,我的建议是至少4个交易所,这样同一个交易对,就会有12条交易路径,能够吃到价差的概率更大,资金利用率也更高。然而,细心观察软件的同学就会发现,价格变化过快、盘口深度不足、下单延迟都是阻碍对冲成功的因素。我就在gate上吃了亏,跑起来的前两天,95%以上的失败都来自于gate,之后我就停用了对gate的对冲。相信在gate上买卖过的同学都被时隐时现的买1卖1价迷惑过,这样的交易所不能用来做自动对冲。其他的交易所,我听说过liquid因深度不足,也不适合做自动对冲。而我正常运行的交易所有ZB、币安、OKEX、火币,这几个交易所可以放心跑对冲,但是ZB上有个大坑需要注意,对冲千万别碰USDT,其价格偏差得离谱的原因是USDT在ZB上不能提现。
平衡的艺术
正常情况下,不同的交易所之间,价格相对平衡,相对价格有起伏,也有反转。然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例如9.4事件中,内地交易所因为大量韭菜抛售,价格就普遍低于海外交易所;朝鲜核试验期间,韩国民众为求避险,交易所的价格就普遍高于其他国家交易所。像这种特殊情况引起的,某段时间A交易所始终高于B交易所的时候,交易对上的两个币种会出现严重的分化,直至把某个交易所的某种币卖空,对冲无法继续进行的情况。这时候,其实跟搬砖的场景是一样的,我们就需要判断,那个被卖空的币种是从对面交易所转账回来的成本更小,还是用负的利润率将卖空的币种引流回来的成本更小,怎样做的成本小,就怎样做。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两个交易所的币种重新回到平衡,可以继续交易的状态。通常情况下,如果A交易所的币价始终远远高于B交易所(相差10%以上),我会选择搬砖;如果A交易所的币价只比B交易所高出5%以内,我通常会选择负利率引流;其他情况需另行判断。
策略分析的妙用
如果觉得上述方式比较难操作,下面我再介绍一个软件自带的功能“策略分析”,用好这个功能可对利润率进行无脑设置,而且运行效果很好。
在自动对冲页打开“策略分析”,我们会看到如下界面。
这里记录的是在过往一段时间中,系统会以不同交易所的买卖利润率,模拟我们的每个交易对的成交次数和单币交易利润。这里面的历史数据能否用好,是我们能获取利润多少的关键。其中有一个关键设置,样本过期时间,指的是采集样本的时间区间,是从当先时间开始,往前推多久,默认值是21600秒(6小时),在数据瞬息万变的场景下,这不太符合我的长期数据观察的目的,我设定成了216000(2.5天),以便观察出不同交易所在一个较长时间的价格相对高低。其他数据保持默认,保存,然后开启分析,大概半小时就会有数据生成。点击左侧不同的交易对,可切换中间不同交易对的统计结果。现在我们拿上图中的统计结果作为样本来分析。
这是OKEX(市场1)和huobipro(市场2)在EOS/BTC交易对的分析数据,排第一的是利润额最高的情况,这种情况下,1个EOS在设定时间内会有4次对冲(2正2反),最右边是模拟的对冲明细,我们可以记住这4次的利润额在0.16-0.26这个区间。我们再把数据切换到第七行,也就是第一个反转次数为2的模拟对冲数据上,如下图。
我们发现虽然这种情况只有2次对冲,且总利润额比第一个要少,但是每次的利润额区间在0.26-0.44,单次对冲利润额平均下来比第一位的数据更高。这就意味着两种不同的选择方式:
1.低频交易只吃大鱼降低交易成本(低频、高利率、总利润额较少);
2.高频交易大小通吃让资金尽可能流动(高频、低利利率、总利润额较高)。
这个见仁见智,偏好哪种理念,就可以照搬哪个利润率作为自己对冲的设置。
最后说说我自己的观点,我是更偏向于后者的,在这个区块链资产正处于风口上的时候,尽快尽多的获取白马币是王道,自动对冲是方式之一,且成本已经足够低了,如果只是纠结于高利率,会拖慢利润总额获取的脚步。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区块链基本面未变,仍在上升期的阶段,一旦区块链市场到达天花板,甚至开始衰落了,则需要另行判断。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到初期做对冲的你,如有不明之处,请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