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胶鞋,七分裤,近战法师刘海柱,
山羊胡,迷踪步,中学门口修车铺。
显然,这是一部个人英雄主义的电影,从刘海柱出场一人单挑五十人开始,英雄色彩就弥漫着整部戏。
不管是拿拳头说话还是免费帮助同事修理自行车,都是在突出刘海柱本人光辉色彩的手段罢了。奇怪的是,个人英雄形象以大工厂大团结为背景,那么言外之意就注定了刘海柱的结局。
看过电影都知道刘海柱是个好人,那为什么结局却另一个下场?直接原因肯定是张浩然的挑事,那追溯其根源呢?为什么张浩然会找刘海柱的麻烦?
我猜想是刘海柱个人的成长环境。按照他说的,“我从小被我爸打习惯了,皮实了,他告诉我男人在外不能给欺负,所以我就经常打架。”
刘海柱爱打架的根源就是,“家庭”。按照他说的,他经常被父亲打,所以很了解被欺负的感觉。
因此他将这种感觉转移到别人身上,见不得别人被欺负,所以,他必然会去帮助周萌。
不单是因为他喜欢周萌,还有自己内心的“正义感”。英雄色彩始终围绕着他,假如他不出头,张浩然就不会认识他,刘海柱就不会丢掉工作,但这些是不可能的。
有些人总是充满正义感,有些人就不是。刘海柱的成长环境塑造了他后来的性格,打架和暴力是他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这一方法就来源于他父亲“教导”。
一方面,因为家里原因,他十分压抑自己,不善言辞;另一方面,因为父亲的暴力,他学到的也只有暴力。
但他为什么没有成为张浩然那样的人?那是因为他身边有关心他的朋友和一份正经的工作。当然,周萌的存在是最重要的原因。
只不过,两人的身份差距太明显。尽管周萌也喜欢刘海柱,但摆在两人面前的问题却是十分严峻的。
周萌的父母在上海,刘海柱只有一个爹在东北。难道刘海柱真的木讷到看不出周萌也喜欢自己吗?当然不是,他知道周萌的将来在上海,而不是东北。
片中,两人一起在放映厅里观看电影的那一场景,当镜头把周萌虚化,只留下刘海柱一人时,就已经暴露了结局。
那一刻,镜头替代了刘海柱的眼睛,看着周萌慢慢地退出自己的视线直到模糊不清。
刘海柱是个悲情人物吗?是,他从出生开始,就注定了结局。父亲没有善待他,导致他性格偏激,做事冲动,形成了自己的处事方式。
在他成长的路上,如果没有那些善良人的帮助,他可能就是下一个“张浩然”,这也是为什么张浩然对刘海柱说的,“你我都是一样的人”
没错,他们都一样爱打架,用暴力面对暴力,但他们却不是一样的人,因为刘海柱的内心是正义的,他身边有真正的朋友在引导他。
片中有多个镜头在展示刘海柱孤独的背影,那只是一种对他个人英雄色彩的强加,毕竟整部戏的重点都是刘海柱一人。
电影里也给出了不少的明喻和暗喻指示他的结局。影片最后,前一秒画面给到周萌离开的场景,下一秒切到刘海柱奔跑的场景,当观众以为他是在追赶周萌时,其实我们都被骗了。
他追赶的只不过是一帮在欺负傻子的小混混们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