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个人的精神生活,养成阅读的习惯,才算是做了真正与读书有关的事情。阅读是一件相对寂寞的事情,需要先静心、后安神,它绝对不应该是一件热闹的事情。假如有人大肆宣扬自己读了多少,写了多少文章,那他定是在故弄玄虚,会让听者心烦。
为什么要读书?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它和一个人为什么要活着是分不开的。如果说一个人对于人生怎么有意义度过是无所谓的,那么这样的人当然可以不读书;如果说你对人生的意义是在乎的,要把人生的价值体现出来,且不愿意虚度这一生;那么,读书对你就是非常重要的事。
有人曾不屑一顾得笑着问我:“你爱读书又能咋地,在读十年还是和我一样穷,你看咱们同学,一辈子不爱书,照样开豪车,住豪宅。”我想,读书学习首先是精神追求,是一种崇尚文化提升自我的精神追求。要是仅仅为了追求名利去被动读书,我宁可用那些时间去亲近自然、去耕耘土地、去风景如画的地方,尽情欣赏青山绿水日出日落。
其实,休闲时可能多数人都在读书,但每个人读书的目的不同。仔细的分析了一下,大约有三种。一是为了实用目的。譬如说你的专业,你的职业需要你读一些书,或者你读一些炒股的书、养生的书,如果你光有这样的读书,我不认为你是一个有阅读习惯的人;二是消遣的目的。工作累了,业余的时间翻翻报纸,上网看看八卦新闻,或者拿一本书在手里,纯粹是为了放松一下,这也不属于我要说的阅读;三是想通过阅读能让你感到精神上的愉悦,得到精神上的提升。要想从书籍中汲取精神营养,让自己在精神上健康成长,内心也变得丰富、充实,只有这样,才是我所要提倡的阅读。当然,这三者未必是对立的。本人我比较幸运,我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是人文学科,我又喜欢看这类书,对我来说本身就是最好的消遣,同时还有精神上的收获,这三者在我身上是统一的。大多数人的职业和人文学科没有关系,但是起码可以做到两者统一,就是通过阅读:既得到精神上的提高,又得到很好的放松。当然,你还必须达到一定的品味,才能算上通过阅读,达到了这样的目的。
读书的境界是什么?作家梁晓声曾说过: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以为别人着想的善良。这是个人学习和阅读的初衷,也是人生读书和学习的大境界。这样的阅读境界是何等的高尚洒脱、真切雅致。人总是要过精神生活的,一个人如果说没有了精神生活,那他仅仅是肉体生活和物质生活;那他还不是真正作为一个人吗?他的生活和动物将没有了本质的区别。
那么一个人怎样才能过精神生活呢?他不可能脱离人类精神生活的传统,孤立地自己在那里过精神生活,这是不可能的,你必须加入到这个传统里面去,从这个传统里面汲取资源,汲取养料,才能真正过精神生活。人类精神生活的传统是以什么生活方式存在的呢?最主要的载体书籍,所以通过读书进入到人类精神生活的传统里面去,去获取人类所创造所积累的精神财富,让自己在精神上长起来、生活充实丰满起来,这才是你过精神生活的必由之路。
经常有人说:阅读改变人生。阅读究竟改变人生的什么?在我看来,主要不是改变人生的外在境况,它应该是改变你的精神气质、心理素质、逻辑思维和丰厚的知识储备点。比如你是想当官,通过阅读你就能升官吗?当然不能,有时候可能恰恰相反,爱读书的人升不了官,它不受这个体制的欢迎,更不受个别“穿一身西装。你是经商的,通过阅读你就能赚更多的钱吗?也未必。阅读给予你人生的不一定是这种外在的成功,而且我认为,以外在的成功为目的去阅读的人,他首先动机就不纯,是读不好的,读不懂书的。而且最后他还会失望的放弃。那么具体改变了什么?我认为改变了的还应有人生的境界和格调,哪怕你在外在世界里的生活并没有改变,你仍然在做着原来做的事情,但是意义不一样了,因为你的精神气质、心理素质不一样了;也因为你的逻辑思维和知识储备点丰厚了,你的生活也就因阅读而改变了。真的,我觉得一个人如果他的内心世界发生了变化,哪怕他在外部世界里仍在做着相同的事情,但他生活的意义是不一样的,那么实际上他就是做着不同的事情。
比如说作家,以写作为生的人,如果仅仅是把写作当作谋生的手段,仅仅为了赚钱,这可能是一种做法。但是还有另一种做法,我有我的内心追求,写作也是我的精神生活,我一定要写真正让我满意的东西,能够体现我灵魂追求的东西,我就不会只为了高版税、为了市场上的畅销去写东西。所以,即使是相同的职业,如果内心世界不一样,实际上所做的事情也是不一样的。
人和人的最主要区别真的不在于职业,而是在于内心的境界,在于你的价值观,你是为什么活着的,你把什么看的最重要。职业的区别不重要,同样职业的人可能过这完全不一样的生活,因为他们的心灵不一样。人应该有丰富的心灵生活,不要局限在某一个专业上面。作为一个人,老天让你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要你专门做某一件工作的,是要你来过人的生活的,是要你活出人的光彩的。
读书的意义又是什么?据我所见,各行各业优秀的人往往是爱读书的。现在我们提倡学者型的官员,学者型的企业家,其实每个行业优秀的人都是学者型的,都是爱读书、有自学习惯的人。我非常欣赏美国民间公益事业的创始人卡耐基,他是十九世纪下半叶的钢铁大王,是最早富起来的人。现在美国的富翁,包括比尔.盖茨这些人,他们做慈善事业这个传统都是卡耐基奠定的。卡耐基成为这样的一个人绝对不是偶然。他是在13岁的时候失学,当一个小邮差,就是在那个时候,当地一个退伍上校办了一个小小图书馆,把自己收藏的四百多册文学名著向穷人的孩子们开放。卡耐基每个周末都去借书,从此爱上了读书,而且品味很高,一开始读就是世界名著。他在自传里说:我永远感激上校那充满智慧的慷慨,是他培养了我对文学的爱好和品位,这是我的最宝贵的财富,即使用人类所有的钱财来和我交换,我也不愿意。如果卡耐基仅仅是个大财主,没有成为这样一个精神高尚的人,那算什么改变了人生呢。中国有句古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在网上看到一个段子,说一个人仅仅行万里路,不去读万卷书,他就不过是个邮差而已。讲得很有道理。可是我们看看卡耐基,当年的这个小邮差自从爱上读书,他就不仅仅是个小邮差了,他成长为一个智者。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就曾讲过:“人人都在生活,好像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但实际上每个人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只能按照他的内心世界和视野限度来看世界。你心中完全没有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