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大家好,我是你们的知心朋友紫月姐姐
柏拉图曾说过:
“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
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父母的自我教育、自我学习。
如果夫妻之间互不配合、互相“拆台”,最受伤的其实是孩子。
夫妻之间定下这3条规矩,孩子更优秀。
夫妻双方管孩子,只要一方在管,另一方不得插手,其他人也不能插手。
日剧《坡道途中的家》女主里沙子是一名全职主妇,原本专心在家里育儿。
虽然“恶魔期”的女儿经常让她头痛不已,但还算应付得来。
雪上加霜的是,她被选为候补的国民参审员,即使是候补,也得每天出席。
无法拒绝国民义务的里沙子,只好每天将女儿送去婆家,再去法庭聆讯。
女儿不好好吃饭,总是把米饭捏成饭团到处乱扔,里沙子说了无数次,女儿才改掉了这个坏习惯。
而到了奶奶家,女儿还是将食物当成了玩具。
里沙子刚开口说女儿一句,奶奶在一旁附和道:
“好啦,她不会再玩了,妈妈不要生气了。”
里沙子的内心很崩溃,一个旁人看起来无关紧要的动作,是她花了无数精力才让女儿改掉的,没人能体会到她的心情。
每天在法庭结束聆讯后,里沙子还要匆匆忙忙地赶去买菜,回家做饭。
有一次,里沙子两手提着满满的东西。
女儿闹脾气一定要她抱,她哄不好,就故意说,那妈妈先走啦,然后站在一旁看着女儿。
这一幕恰巧被下班回家的丈夫看到,丈夫对着里沙子一通质问。
不管里沙子如何解释,她只是想让女儿冷静一下,自己假装离开,其实一直躲在旁边看着女儿。
丈夫还是表现出对她的不信任和怀疑,还质问她是不是经常这样做,说她是虐待儿童。
育儿的疲倦和旁人的指手画脚让里沙子渐渐失去了信心。
她很无奈,自己教女儿时,明明一切都是好好的,而现在女儿越来越视她的话为耳边风。
甚至故意和她作对,惹她生气,再去找爸爸撑腰。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曾经说过:“管孩子只能有一个声音。”
夫妻双方有一方在管孩子时,另一方的插手,会让孩子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听谁的。
当父母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孩子自然会“趋利避害”,偏向对自己更温柔的一方。
这样不仅让其中一方失去了权威,影响夫妻的感情。
还会让孩子学会了看人脸色,见风使舵。
夫妻只有结成联盟,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立场一致,孩子才能分清对错,不断成长。
即便两人之间的教育观点出现分歧,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你不赞成另一半的做法,尽量不插手,私下再沟通。
家人之间要有一个默契,一个人在管孩子时,其他人不要随便插手,更不要互相“拆台”。
黄磊说:“再优质的教育也比不上夫妻同心,给孩子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
夫妻不能在孩子面前激烈争吵。
综艺节目《我家那闺女》播出时,焦俊艳一家人的相处模式很让人羡慕。
焦俊艳的爸爸经常和她开启“日常互怼”模式,亲昵又欢快。
一家人出去旅游,爸爸跟焦俊艳说“我还是和你妈有共同话题”,转头就去和妻子秀恩爱,让焦俊艳在一旁“吃狗粮”。
主持人说,这种感觉多好啊,当父母的“电灯泡”,是一种幸福的多余感。
很多网友说,羡慕这一家人相处时的自然和轻松。
焦俊艳的爸爸在聊到自己的教育方法时,说自己一直努力做到三点。
其中第一点就是,吵架尽量避开孩子。
焦俊艳也说自己是精神上的“富二代”,父母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往她的口袋揣了很多宝藏。
让她不怕黑暗,做起事情心里都坦坦荡荡。
著名婚恋专家约翰·格雷认为:
“夫妻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亲子关系的好坏。”
父母恩爱,会给孩子十足的安全感,对他们的三观形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果父母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对孩子的“杀伤力”有多大?
曾经在微博刷屏的一部泰国短片,就是以孩子的视角,展示了父母吵架的场景。
对孩子来说,不亚于一部恐怖片,成为他们终身的童年阴影。
心理治疗师荣伟玲说:
“好的父母是天赐的运气,可以让我们有一个好的心理基础。”
同样,经常在孩子面前激烈争吵的父母,会给孩子造成焦虑、无助、恐惧的消极情绪,让孩子没有安全感,留下心理阴影。
耳濡目染下,孩子也会变得暴戾冲动,变得不合群,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
久而久之,也会影响他们的婚恋观,让他们对婚姻充满恐惧感,失去期待。
也许对夫妻来说,床头打架床尾和,矛盾很快就消失了。
但是对孩子来说,父母吵架的画面却会一直停留在脑海里。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心象”。
就是说,即使对象不在你面前,你的脑海还是会时不时浮现出他们的画面。
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说:“你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良好的婚姻关系。”
夫妻不能在孩子面前非议对方的老人。
作家艾小羊说:
“爱情是排他的,婚姻却是两个家庭彼此包容。
要容纳以不同方式爱着对方的那些人,在你看来,他们是不相干的一些人,于他而言,却是融入生命与血液的人。”
曾经在网上看过一位父亲发帖说,儿子总是嫌弃爷爷奶奶,经常对他们大呼小叫,言语上也十分没礼貌。
夫妻俩平时工作忙,孩子大部分时间由爷爷奶奶照顾。
由于育儿观念上的不同,这位妈妈常常在孩子面前抱怨老人,夫妻之间常为此吵架。
儿子在耳濡目染下,对老人的态度也充满了敌意。
作家珍妮·艾里姆说:
“孩子的身上存在缺点,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教子方法。”
很多时候,孩子的言行举止都有父母的影子。
对老人的做法不满,可以私下沟通,大人之间的矛盾不要把孩子牵扯进来。
更不要在孩子面前非议对方的老人,否则孩子也会变得刻薄、不明事理,不懂得尊敬和孝顺长辈。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托尔斯泰说:
“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
为人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明辨是非、自信阳光、尊重他人,而这更需要父母在生活的点滴中耐心培养。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身上的某种陋习,往往能在父母身上追根溯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每个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见了自己。
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父母一方不随便插手另一方的教育,在孩子面前有共识,孩子才有稳定的是非观;
父母不在孩子面前激烈吵架,孩子才有充足的安全感;
父母不当孩子面非议老人,孩子才懂得尊老孝顺。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