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azon Echo 背后的故事
1 Amazon Echo 原来的名字叫 Amazon Flash, Bezos 一开始准备用 Amazon 当唤醒词,后来经团队提意见,假如用 Amazon 当唤醒词的话,有可能会因为听到亚马逊的广告被唤醒从而产生一些不必要的麻烦,Bezos 这才妥协。据两名前员工所述, Lab126 实验室的员工都非常讨厌取名字,然而 Bezos 却恰恰相反。直到产品发货前几周, Bezos 才对名字做出妥协,唤醒词可以是 Alexa, 但是产品名字得叫 Echo。
2 Lab126 实验室在 2004 年建立,1 代表字幕 A ,26 代表字母 Z。大获成功的 kindle 就是该实验室的项目,被称之为项目 A,Fire Phone 被称为项目 B,而 Echo 则是项目 D ,开始于 2011 年,当时已经有几百个员工参与到这个项目里。
3 当时有几个问题困扰着工程师们。音箱要具备同时具备发音和拾音的能力,如何让音箱在音乐声足够大的情况下依旧可以被唤起?在研发的早期阶段,工程师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发了一个小型设备,可以放置在房间内任意地方,即使用户远离主音箱,用户也可以唤醒设备。但是为了聚焦产品,研发团队最后将这一想法搁置一旁。最后这款小设备演化成了 Echo Dot。
4 在 14 年秋,团队对 Ehco 的拾音/处理能力是否足够好仍旧有分歧。Bezos 拒绝在 Echo 上使用除声音以外的任何控制/交互方式,他认为这是在作弊,而一些工程师则不这么想,他们觉得得给音箱配一个遥控器以便用户能够在家庭任意的地方控制音箱。幸运的是,之前为 Fire TV 已经开发了一款遥控器,最终两边达成妥协。第一批送达用户手中的音箱产品里包含了遥控器。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数据后发现,用户几乎不使用遥控器,因此这款遥控器在之后的产品里就被去掉了。
5 一位曾经在项目组里工作过的员工回忆道,一开始团队的设立的目标是 17 美金的成本,卖 50 美金,而如今 Echo 的售价是 180 美金。加上开发费用、市场费用,每卖出一个音箱,亚马逊都有一定的亏损,但亚马逊拒绝回应。
6 语音技术储备上,亚马逊起步的有些晚,但是目标清晰明确。2011年收购语音识别公司Yap,这家公司成立于2006年,主攻语音转换文本的技术。2012年,亚马逊又收购了语音技术公司Evi,其在商品搜索的语音识别上有独特技术。后来亚马逊又收购Ivona Software,做文本语音转换技术。
7 响应速度是当时研发团队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当时的语音技术普遍的响应时间是 2.5 ~ 3 秒之间,研发团队将目标设为 2 秒。当团队把项目计划放到 Bezos 面前时,Bezos 认为响应时间应该在 1 秒。最终团队将响应时间压缩到了 1.5 秒。
8 就练 Echo 团队也为这个产品的定位头疼不已。最终他们在用户数据里找到了答案,超过 40% 的测试者表明他们的主要用途还是跟音乐相关。但 Bezons 却十分担心用户只关注音乐方面而忽略了 Echo 其他功能。他可以理解音乐是进入消费者视野的一个重要入口,但他有时候很纳闷为什么团队要花费纳闷大的力气在音乐上面。「主要是 Bezos 缺乏音乐素养」一个前团队成员如是说。
9 2015 年 6 月,亚马逊正式宣布面向开发者全面开放 Alexa;而当时,Echo 音箱的销售仍然处于邀请内测阶段,还没有正式发售。亚马逊对 Alexa 的开放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允许第三方服务提供商在 Alexa 中加入更多的技能,这些技能完全是基于语音互动并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比如说透过 Alexa,可以让用户使用 Uber 提供的叫车服务。针对这一类开发者,亚马逊提供了一个名为 Alexa Skills Kit(简称 ASK)的开发包。
Alexa 另外一个层面的开放是允许第三方设备商在自己生产的设备中加入对 Alexa 语音互动功能的支持;基本上,所有具备听筒和音响的设备都能够得到支持,比如说智能手机、智能手表、音箱、汽车、电视机等。
而这些设备一旦支持 Alexa,就可以使用它所拥有的所有技能。针对这一类开发者,亚马逊提供了一个名为 Alexa Voice Service (简称 AVS)的开发包。
10 发布 ASK 和 AVS 的同时,亚马逊也同时宣布推出 1 亿美元的投资基金 Alexa Fund,以此来鼓励开发者参与到基于 Alexa 的语音技能开发中。
11 2016 年 6 月,在亚马逊发布 ASK 一周年之际,Alexa 技能数量突破 1000 大关。到了 2016 年底,这个数字涨了 5 倍。2017 年第一季度,Alexa 技能量首次打破了四位数的局面,突破 10000 并成为一个重要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