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针终于指向了3点,期待已久的交流研讨开始了。
一周前,坊主张老师在群里发布了内容预告:"周六下午我邀请咱市初中语文教研员张贵斌老师给大家交流指导。周六下午是一个语文交流研讨会。大家在家先梳理出自己在语文教学方面的困惑。周六下午先分县区小组交流,整理出本组的问题。然后小组代表发言,最后张老师给大家一一解答。"我很高兴,工作中的几个疑难又可以咨询请教了。
按照内容安排,小组先交流讨论。讨论很热烈,预设20分钟的讨论时间40分钟才停下来。
小组代表开始发言了,第一个发言我就有晕了,是我听错了还是理解错了?讨论之前坊主说的清清楚楚,把语文教学中的困惑提出来张老师给我们解答。现在怎么成了经验分享了?先分析学生情况,重点介绍自己具体做法,最后提出了一个问题。第一个开了先河,接下来的发言内容几乎是雷同的。这让我想起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组词的环节,比如用"山"组词,第一个组"东山",接下去就是西山、北山、南山;第一个组"大山",接下去就是小山、高山、低山等等。代表们或诉说工作中的苦恼,或分享自己的经验,有的竟不明白为什么教学中会有困惑!当然也有提出自己的困惑,但重点是经验介绍。不得不佩服语文老师的好口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6个人发言结束,已经是5点05分了。提问题用时1小时25分,留给张老师的答疑时间是25分钟。
记得上午的讲座中,坊主强调了老师自身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性。我在思考听什么?不就是听別人说话的意思,抓住关键信息吗?听不出关键信息,说的文不对题也情由可原了。对于说的要求也有很多,其中之一是得体,即语言要符合身份,作为小组代表如果只谈个人见解是否欠妥?如果这样之前的小组讨论也就失去意义了。
对于老师们提出的管理和教学中的困惑,张老师的解答可谓一语破的,他说:"我只能给 你们一个点,自己想措施;七分管理,三分知识。"是的,哪里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呢?平时我们在工作中遇到了困惑,总想向别人寻求解决的办法。每个人的理念性情不同,学生的情况又不一样,别人的办法未必适合自己。很多时候不是我们的方法不对,是学生不愿听不想学,导致效果不理想,没有学不会的知识,只有学不会的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是关键。教育的核心方法在于尊重和利用人的能动性,教育要以引起和改造学生的自我教育为途径,利用好学生自我教育的力量,尽可能采取让学生自我教育的方式。管理管理应该管人理事,只要人管好了,事自然就理清了。
我们在教学中遇到了困惑,更多的是抱怨而不是积极寻求解决办法,我们会报怨领导不支持,或者学生基础差,或者作业多没时间和学生沟通交流。想必我们听完杨老师关于班级管理的讲座,都是满满的佩服、感动、赞叹。杨老师身兼学校行政职务,教两班180多名学生,还担任班主任工作,不仅语文成绩优异,还把班主任工作做到了极致,他的付出可想而知。他积极思考,不断探索,反复实践,解决一个个困惑,才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班级管理制度。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当我们有困惑寻求帮助的同时更要反观自己,我们是否静心思考教学的方法,努力寻求改变的方法措施。人静而后安,安而能后定,定而能后慧,慧而能后悟,悟而能后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