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3日,星期六。虽已入秋,但暑热不退,当天最高气温仍然高达34度。一早,与“洲””的“快乐驿站”同骑一程,在过了善堂后分开,一人骑进浚县老城,穿街走巷,再看文治阁,又进文庙中,围着老城垣,瞻仰复建的四座城门,先睹已经重建成型的县衙和翰林府,还绕上浮丘山,入碧霞宫一观。感觉浚县古城,已经变成了一座大工地,正在大刀阔斧地复古仿古,力图使浚县古城再现“古城”的风貌。
浚县古城,东携大伾山、南揽浮丘山,西挽大运河(卫河浚县段),形成“两架青山一溪水,十里城池半入山”的独特古城格局,是明清时期中原地区县城建筑的典范。 最令浚县人称道的是,作为中国古代郡县制的实证,浚县古城的建筑风格是明清时期我国北方县城建筑的典范,1994年1月4日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目前我省唯一的县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据清代嘉庆年间编纂的《浚县志》记载,明洪武三年(1370年)废州为县,始称浚县。知县项如英移县城至浮丘山东北平地,东、南、北三面筑土城垣,西以卫河为险阻。由此记载可以推出,浚县古城建城距今已有646年的历史了,初始为土城墙。 据载,历代浚县知县对城墙均有修补、增建的记录: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知县卢光祖据山巅险绝处改筑焉,高增一丈,阔五尺,四隅建敌楼,间置戍铺,城堞悉皆以砖砌,门外设石桥。 雍正九年(1731年),知县陈国柱捐俸重修城门楼四座,城门内炮房四座,城正门四,西门外临河,即以河为池。北关池自西河岸起,至东关转至南关,共三面。从几段记载中不难看出,经历届浚县知县多次重修扩建,浚县古城渐趋完善,到1731年,浚县古城已有四座主城门楼,城内设有四座炮房,四门外各建了一座石桥,自浮丘山南引卫河水,绕南、东、北而过,至西北再入卫河。至此,浚县古城的防御功能、生活功能、文化游览功能全部具备。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浚县城墙与护城河虽经战争摧残,除上部毁坏严重外,其形制仍较为完整。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因未加有效保护,大部分城墙被拆除。至20世纪70年代,古城墙仅有西城门以北至西北城角768米保存较为完好。另在西城门以南至浮丘山、东北城角等处存有大量城垣遗迹。护城河毁坏时间较晚,上世纪七十年代,护城河格局犹存,石桥下均有大量的水存在,部分护城河有污水雨水排放。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护城河逐渐被改造为地下排污管道或被填埋占压。尽管如此,浚县古城格局仍存,以文治阁为中心,古城内的48条街巷仍然条理清晰,东关石桥、南关石桥、云溪桥依然存在。2013年,浚县以大运河申遗为契机,成立了注册资金1亿元的投资公司,并成立以县长为组长的古城保护建设领导小组,遵循“留古、复古、承古、用古”的理念,启动了浚县古城保护工作。2013年6月至2014年9月,对现存的768米古城墙进行全面修缮,填补外墙墙洞,更换风化酥碱的墙砖,填充城墙内部夯土,修补内墙灰土外壳,恢复女儿墙雉堞。同时开始实施古城城门、角楼等恢复重建工程。截止2015年底,西城门、南城门、东城门、西北角楼已竣工。在古城内的县衙和世袭翰林府原址,复建工程也拉开帷幕,目前主体建筑已经复建完成。另外古城最后的城门北城门和一段城墙也开始在重建中。浚县古城的全面保护复建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在运行,古城内形成了一座大工地,仿古复古的建设,正在按照《浚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浚县古城保护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分步骤地实施中。
文治阁原名中心阁,始建何时已经不得而知了。明万历年间移钟于阁上,又称钟楼,鼓楼,是浚县的标志性建筑。在清顺治年间,因毁于火灾,于康熙年间重修并改名“文治阁”,意为“以文为治”。其东书“丹流东壁”,为清代书法家赵素庐书
卫河是我国古代历史大运河及其重要的一段,是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组成部分。卫河自古在浚县古城西城墙下蜿蜒流过
云溪桥又名廉川桥,在浚县古城西门外,横跨卫河,始建于明正德三年(1508年)
云溪桥上东望,便看到沿卫河而建的古城墙。据测量,城墙南北长768米,高5.7米,宽7米。基部铺砌青石,高4米;上部砌砖,砖墙厚1.3米。城墙上面原有的城堞、哨楼已不复存在。浚县古城墙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祯十一年(1638年),浚县知县李永茂自掏腰包修筑城墙,四个城角也盖了三座角楼,仅剩下西南角没建,将省下的钱整修了城西墙外的卫河码头,还将对着码头的小城门命名为“允淑门”。“允淑”出自《诗经·小雅·鼓钟》“淑人君子,怀允不忘”,有着公平、善良、美好之意
浚县古城格局仍存,以文治阁为中心分布四条大街 。东大街上望见了巍然屹立的文治阁
东大街上有宋家老宅,为旧时宋氏三兄弟宋荷恩、宋锦恩、宋德恩之宅院。宋家祖上为城外杨玘屯村人,种地大户,最多时用长工达七八十人,门店主要开设粮行
文庙,位于浚县古城内南山街北端,建于县衙东。文庙又称“孔庙“、”文府“,始建于1373年(明洪武六年)。明、清各有扩建,规模逐渐宏大完整
浚县文庙是浚县段大运河沿岸重要文化遗存之一。2000年9月,浚县文庙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11月份,河南省文物局和浚县文物局共同投资,分三期对浚县文庙进行修缮,总投资268.1万元
浚县文庙建筑群布局严谨、规模宏大,后存建筑有泮池、戟门、东西厢房、大成殿等
院正中为大成殿,殿中供奉孔子、四配、十二贤诸牌位,东西廊房内供奉孔子72弟子牌位。大成殿和廊房建筑规模宏大,式样古朴,庄重大方
浚县文庙石刻:天赐纯嘏。“天赐纯嘏”,应为“天赐纯嘏、人祝遐龄”,意为”上天赐予大福、人人祝愿高寿“
位于古城外浮丘山南端峰巅,有一处规模宏大、布局严谨的古代建筑群碧霞宫
碧霞宫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由浚县知县蒋虹泉主持兴建,历时21年落成。后经明、清年间多次重修扩建,渐具现今规模,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浚县古城东门,位于东大街东端,门额上镶嵌有标识方位的“东望澶云”。据浚县老人回忆,东城门毁于1951年
投资2500万元的浚县古城东城门复建项目主体完工,目前正在铺装城台条砖地面。古城东城门复建项目是浚县古城保护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于2014年3月开工建设
西门之外,“云溪燕语卫水舟”,这座横跨卫河的五孔石拱桥,由青石构成,曰“云溪桥”
云溪桥,桥面上的石板已被磨得十分光滑,过桥就是古城的西门
浚县古城墙基部铺砌青石,高4米;上部砌砖,砖墙厚1.3米。内实以夯土白灰灌浆,伴以桐油,坚固异常。尽头处是重建的西北城墙角楼
现今所看到的县衙是浚县为充分发掘、完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历史古城、文化名城,在2013年7月决定在县衙遗址动工复建的,总投资4000万元
老县衙坐北向南,大门前有照壁,大门内有仪门、大堂、二堂、三堂及房科,县衙东部有典史署、县丞署,西侧有监狱、花厅、再成轩等
明清两代州县衙的建筑格局与体制大略相同,但在具体建置上,因穷富大小等原因,各有出入。浚县是方域百里,富裕的大县,为此,在县衙建筑的营造上,显得特别气魄宏伟,规整庄严
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县衙先后被县公安局和县直属库所分占,作为监狱和粮仓用。2008年,县公安局搬迁,2013年7月位于县衙遗址上的直属库仓库也被拆除
遗址内现存房基5处、石狮1对、经制名缺碑记碑、重修浚县公府记碑、王县知事事评先生德政碑及大量石柱础等重要文物古迹。浚县县衙遗址为研究清代官衙体制及格局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这是重建的浚县县衙大堂。大堂,即正堂,或称“一堂”和“公堂”,是诉讼、审讯的场所
世袭翰林府位于浚县古城内西大街西段路南,为清道光年间浚县历史名人端木赐 (子贡) 七十八代孙端木涣若所建
《端木氏家谱》 介绍,端木氏世袭翰林起始于清康熙年间。康熙三十八年 (公元 1699 年),康熙皇帝南巡返京路过浚县,孔子学生端木子贡的七十世嫡裔端木谦作为名门之后有幸迎驾觐见。康熙景仰圣门贤人子贡,封端木谦为翰林府五经博士,世代相袭
该府由东、西相邻的两个院落组成。东院由端木涣若长子端木照琛居住,西院由次子端木照璠居住。解放后,端木后裔移居他处,世袭翰林府由县政府收管。世袭翰林府东院先由县医院占用。后先后改由县集体工业联社和集体工业联社家属占 用 至 2013 年。1995 年 8 月,世袭翰林府 (世袭翰林院) 被公布为浚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浚县电影院,1959年建成,位于县城西大街路南,紧邻世袭翰林府。砖木结构,形体保存完整,正面朝北,立面有鲜明的近代建筑风格,现在也作为老建筑被保存下来
卫河畔的西门外,已经辟为广场 ,石坊后面的街巷是被浮丘山和卫河夹峙的菜园街
浚县古城的全面保护复建工程,自2013年6月开始,正如火如荼地分计划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