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子”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基础,几乎在各个领域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环境。《红砖楼》借用东轩市文化人圈子,以“冉强”与“东轩作家群”错综复杂的争斗,描摹出一幅生动的文坛浮世绘。
贯穿全书的“我”,主人公盛华,在充满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排班站队”中,极其偶然地攀附上“东轩最有权势的文人冉强”,从收购站员工到报社编辑,完成了人生涅槃。看似侥幸、实则必然,“一帆风顺”的“顺理成章”背后,却是充满惊心动魄的机巧算计。
东轩市是承载《红砖楼》故事的载体,“红砖楼”是东轩市代表文化人、在文化局领工资的作家和艺术家住地。这栋颇具时代特色的楼房,“统一标准的套房”,面积宽敞,里面却摆设不一。不同摆设、不同楼层的家庭,不同性格、不同为人处世的不同的人,形成了不同圈子。圈子内外,便是不同江湖。各色人等,聚集、分裂、游走于不同圈子,绘就自己的人生图卷。
盛华中文系毕业,酷爱文学,却不得不在废品收购站上班,内心是向往住在红砖楼里的文人的生活的。或者说,他的人生目标吸引着他奔向红砖楼。
应该说刚涉社会的盛华,并不一定知道人际交往还会深受“圈子文化”影响,但他不断积累的省悟能力和渴求成功的急迫心理,以及他原本就有的憨朴本性,促使他时时“顿悟”、不断校正。既是机缘巧合,又是有意逢迎,盛华在求见作家孙云桥不得之后,转而走进了满腹心机的冉强家里。
钻营机巧、八面玲珑的冉强,像一只擅长拉线织网的蜘蛛,处心积虑、算尽机关,建立起自己的圈子阵地之后,便深藏不露,坐待猎物。冉强的“猎物”不仅是可以给他带来名誉地位的权贵官人,还有像盛华这样可供他驱使、会成为他心腹的“棋子”。冉强看中盛华的潜在能力,拉拢他、诱使他,怂恿他,使他成为自己攻击孙云桥的工具。
不得不说,有才华,更渴望成功的盛华,还有做人的基本准则。在欲望面前,盛华选择趋向利益,不过还保持一丝清醒,始终没有逾越做人底线。他从开始就意识到“圈子”是双刃剑,钻进去的利弊与脱离后的得失。生活的现实,逼迫每个人都要有所选择。选择的痛苦,才是人生最大的痛苦。这种痛苦,是圈子文化的喜庆与悲哀、开放和禁锢,不断带来的制约及矛盾。
不是只有冉强才拉帮结派、要人排班站队,时时结“网”织“圈”,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圈子,不同的圈子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用途聚拢不同的人脉,不同的人脉带来不同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散聚不同的人。在废品收购站工作的盛华的人生,与住在红砖楼里的文化人有了交集,就是他走进圈子,然后又想突破圈子束缚的渴求与挣扎。
《红砖楼》描绘的是文人冉强、孙云桥、盛华等人的浮世绘,是文坛的浮世绘,更是芸芸众生的人生浮世绘。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寻找到自己的影子,甚至有很多人可以从中打捞出与自己相似或者更加真切的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