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朗读课。读故事写在沙子上的字。大概内容是,一个朋友,打了一个人。被打的人把这件事写在沙子上。当朋友救了他,他把这件事刻在石头上。那个朋友问他,你为什么把我打你的事写在沙子上,而把我救你的事刻在石头上呢?我没读结尾,问,为什么呢?
米南,质问的口气,你为什么要打我呢!这像她的风格,对被欺负这件事义愤填膺,只关注了被打这个点。
紫妮:写在沙子上,风一吹就没了,刻在石头上却可以长久的保存。此处应该有掌声,我提示的,这也是需要教的。我不得不说能悟到这一点的孩子确实是需要些天分的。可能到此刻为止,还有些孩子不明白,为什么掌声属于她?
在紫妮提示的基础上,米楠又说了一次。把伤心的事情忘掉,把快乐的美好的事情记在心里。
简短的哲理性的小故事,稀里哗啦的讨论,的确,他们猜到了结局!我读的结局和他们说的大同小异。
我朗读,孩子们全神贯注的倾听。我读完一句或两句,偶尔也会抬头看一下大家,会强调,不可以东张西望,或者做与倾听无关的小动作。如果发现会被惩罚抄课文。为保证倾听的效率,这也是必须强调的规定。
美好的一周,从朗读倾听开始。
雾凇教学后记。
我看了薛法根老师的课堂实录。从听写理解一组词语开始。分别是水汽,雾气,霜花,雾凇,零摄氏度,凝结。其实这一组词语是有联系的,它们正好能够复述雾凇的形成过程,很自然的导入课文的学习。重点分析第二自然段共八句,第一句是中心句,中心句与其它是总分的关系。思考一个问题,雾凇形成需要哪几个条件?严寒季节,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具体来说就是水,水汽,零下30℃左右的气温,大约一个晚上的时间形成过程。最后形成雾凇。
实际讲时,精减掉了很多的内容,但依然用了两个课时,还提前用一个晚上的时间预习。好几处薛老师讲的比较清楚,但是我觉得我讲的话会比较模糊的概念,我没有去讲。比如雾气变化的词。七八句运用比喻,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就是把它为什么比做白银而不比作糖或白盐。
讲到最后,我忽然觉得,这一课是不是,要比较清楚的明白一个问题就可以了,就是雾凇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