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偶然的一篇文章,认识了林白,以及她的作品之一——《说吧,房间》。
之所以没有从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一个人的战争》开始,我想了一下,大体三个原因吧:一是个人习惯,习惯了在微信读书上看书,搜了一下,并没有搜到《一个人的战争》。二是大致了解了下这两部作品的时间逻辑与关系,心想着或许倒着读,也会有不一样的体悟呢!最后,也许就是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到的“契机”或者“缘分”:
“……一切都是有契机的,契机这种东西像沧海之一粟隐藏在大海里,人和人为什么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永远也碰不到一起,我们熟人很多为什么从来也走不近一步,就是因为缺少契机,一种自然的浑然天成的时机比那些刻意制造友谊的种种聚会、人为的造访都更能产生真正的情感。”
我想,人和人是这样,人与万物、世界,亦会是如此。
初读,惊叹于她强大的描写能力,或许因为同为女性的缘故,更能够感同身受吧。因此代入感非常强,在女性视角下那些细腻的、真实的、淋漓尽致的疼痛感,读来就像自己经历了一遍,不寒而栗。
“我们痛得冷汗直冒,全身瘫软,眼前发黑,我们的子宫从未受过损伤,现在有一个铁的东西要把吸在上面的胚胎生剥下来,就像有人要把我们的五脏六腑硬扯出来一样。这跟断指之痛的单纯和明亮完全不同,那是一种闷痛,是痛的噪音,黑暗的痛,是碎裂和放射的同时又是凝聚和胶着的痛,是一种刺眼的泛光,没有方向却又强劲无比的风,它使人无法叫喊只能呻吟。这种痛的难耐使我们怀念另一种痛,那种在皮肤表面割一刀的痛,被开水烫伤被火烧伤的痛,它们火辣辣的痛像晴朗的天空一样透明,像鸽哨的鸣叫那样确定和易于捕捉,像晴天霹雳那样令人震惊却比噪音容易接受,在我们好了伤疤忘了痛的记忆中,它甚至灿烂无比,它的亮光被混浊晦暗的闷痛衬托得无比真实。”
工作、生活、做爱、怀孕、人流,这些具象的事情所带来的真实的感受从林白的笔下生出来,那种感觉,从头发丝细腻到骨头、内脏,遍体全身,以及体内隐藏着的看不到的尽头。
这本书已经阅读过半,依旧惊叹于林白的描写能力,但也有了更多的体悟。
首先,书中充斥着大量的内心感受具象化的描写(这一点很佩服,我写不出来)。比如在写到对“亲戚”这一关系的描写中,她是这么描述的:
“亲戚就是这样一些事物,其本质是网(这点大家都已经指出了),它漫布在水中,像水草一样漂荡,谁碰上它就被网住了,网住了还是在水中,不会马上死去,但前后左右上上下下却被死死圈住,往任何一个方向都游不开。这样的鱼只能在梦中才会有广阔无比的水。”
其次,如果将情感与色彩表现对应起来说,整体色调大部分是灰色的或略带灰色的白色,但唯独描写到女儿扣扣的时候是彩色的、阳光的、拥有了大自然的美感。
在写到怀孕感受的时候:
“三月的时候我不知道自己已经怀孕,在满城疲惫的树叶和刻毒的花朵中我感到头晕、嗜睡、食欲不振,我把这一切归结于春天的同时隐隐感到大难临头。”
“由此我想到,通过晕车来发现怀孕,实在是上天的一个昭示。既是昭示,又是隐喻。一个非婚怀孕的女人,一个需要隐瞒实情的人,一个只能独自忍受折磨的人,一个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的人,一个只能在别人的冷眼旁观之中的孤立无援的人,一个呼吸不到别人的空气照耀不到别人阳光的人,一个被正常的车速所甩出、被噪光所击中、被噪音所环绕、头重腿软恶心想吐的人,这个人的确就是异类。”
在遭遇到被辞退的意外时:
“事实就是千真万确不可更改的铁一样的东西,冰冷、坚硬,任何东西碰上去都会出血(如果这些东西是有血的话),我以前不知道事实是如此重要的一种存在,它劈头盖脑就砸下来,即使你粉身碎骨它也仍然完整,并且落地生根,长得比原来更粗壮,生出密密麻麻的枝干,把天都罩住。这些枝干像刺一样刺过来,这无数的刺中有饭钱、医疗费、女儿的入托费、房租水电费,等等。”
几乎全篇都是如此的色调,但唯独写到女儿的时候,那种自然的美感,母性本能驱使下的感受,却充满了温度和阳光。
最后,从一些情节的叙述和感受描写中可以看出,林白的内心是极其敏感的,甚至有一点对世界的敌视,喜欢独处和安静,这与林白的童年经历息息相关。有句话说的很好,忘记是谁说的了,大意是: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从一个物件、一件再随意不过的事,一个简单的暖场游戏,那些在大多数人眼里毫无含义的东西,在她的眼里,都会变成具象化的、有真实感受和某种对未来预示意义的存在。
林白的作品便充斥着这种治愈童年(被童年所影响)的气息。她的文字带着真实的、悲而不伤的美感,让人忍不住地想保存下来,藏起来,细细体味。每次读到都忍不住地想,她是怎么做到的呢?若不是内心细腻到如此,又怎么写出来这样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