苎麻与夏布 刘振墉
早先在江苏中部农村,差不多家家户户都在屋后栽种苎麻,面积只有几个平方米。就是这么小小的一块苎麻地,解决了一家人生活上的许多问题。
苎麻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高有一米半到两米,约手指头粗。种下后年年收割,似乎不用管理,也没有听说过什么病虫害。如果在冬天铺上一层灰肥或河泥,第二年生长将更加旺盛。苎麻在夏天首次收割,割过后又发芽生长,如此一年内可以收割三次。
割下的苎麻杆,去枝叶后乘湿润的时候将杆心和外皮分离开来,再将外皮表面的粘性青色表皮刮掉,就可得到淡青色的苎麻纤维了。
夏日昼长,午后又特别炎热,农妇们就找个阴凉、透风的场所来捻麻线。她们将一札札的麻解开,再将一片片的麻片用指甲劈成麻丝,取几根麻丝捻成麻线。麻丝放在膝盖上,右手指捏住线头,左手往上添麻丝,然后两手的手指协同上(zùn),也就是增加麻线的“捻度”。再将捻好的这段麻线(约七八十公分长)放到麻篮里。一层层地待到麻篮装满后,再将这些麻线绕成中空的大球,就可以用来织夏布(苎麻布)了。在夏日,人们路过村庄时,总能看到在树荫下,过道口有人在捻麻线,可能是中年妇女 也可能是八、九岁的小姑娘,或者是白发苍苍的老妪。
将麻线织成夏布,有的人家是自己织,也有的是请专业的织布匠带织机上门来织。我的母亲和岳母都出生农村,岳母能从种麻开始,捻纱、织布、裁剪、缝纫,直到衣裳穿上身,掌握全套手艺。母亲也会捻纱和缝纫,可是不会织布和裁剪,虽学了一手绣花的本领,可是在艰难年代并不能以此媒生。区别就在于,我的母亲出生在中等地主家庭,岳母出生在富裕农民家庭,经济环境和培养目标有别。在昔日农村,富农是最有生产技能、最为勤劳因而劳动生产率最高的族群,应该说,富农代表着农业的先进生产力,是农业的发展方向。
织出的夏布色灰而质硬,要经过“汰”后,才会变软,变白。汰的方法很简单,将夏布在河水中浸湿后,摊在河坎草地上暴晒。晒干后再浸水再晒,这样经过半个多月也就汰好了。汰的过程实质上是利用太阳中紫外线的能量,来改变夏布的性状,可能要损失一定的牢度,不过由于夏布坚牢无比,一顶夏布蚊帐可以用几十年,损失这一点点是可以承受的。
妇女多穿蓝夏布衣服,所以原色布要送到染坊去染色。种青(蓼蓝草)的农民,在地头上放几只大缸,将从地里割下来的蓼蓝草的枝叶泡在缸里沤,不久缸里的水变得又黑又臭,这些臭水送到染坊,用来染蓝花布,也是染夏布的天然染料。与我家相隔几个门面,就是一家染坊,记得每次有人送这种液体从门前经过时,总要带来一阵臭味。
染过的夏布仍然粗糙多毛,如果经过平整工艺,可以变得很光滑,方法是靠两块石头的挤压。下面的石块足有大几百斤,形状像凹字,凹槽成圆弧形;上面的石块也有两三百斤,形状像倒置的凸字,突出部分也是弧形,不过曲率半径要比下面的小一些。要整形的布铺在两块石头间,人站在上面摇晃,使上面的石块在凹槽里左右滚动,让布受到挤压而变得平整光滑。这是种原始的方法,效率低,劳动强度高,收费也高,通常人家舍不得花这笔钱。
将剥去皮的麻杆(俗称麻秸)捆扎好,放到河沟里,任其腐烂变质,两三个月以后捞上来晒干,重量剩下原来的几分之一。点燃以后发现,它燃烧均匀稳定,持续时间长,灰烬白色,量很少,是绝佳的引火材料。做火把时,将几根麻秸并列点燃,可以照明好几分钟时间;有人在吸水烟时,点燃一根麻秸来代替“纸媒子”;也是“过火”的好材料,西家要升火烧饭时,发现东家烟囱已冒烟,就拿一根麻秸过去说:“我来过火呀”!
{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