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强校长将这个课题给我的时候,我其实是无所适从的,不知从何说起,就向身边的老师咨询,答案不一而衷,但最多的是建议我谈谈自己从小到大的读书经历与收获。于是我就苦思冥想,想记起自己的人生第一本书,可绞尽脑汁也没有想起来那该是一本怎样的书。但偶然中微信中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兴趣:男人最性感的时候是在厨房,女人最动人的时候是在书房。是啊,当开始阅读或写作的时候,再聒噪的女人也变得乖静可人而不那么讨厌了。而当一个美人捧起书本或是提笔写字的时候,自然给美又加了一份底,使得美有了着落。今天,我从两个方面谈谈这些年自己读书的一些感受:一、读书与做人。二、读书与做事。
一、读书与做人:努力做一个灵魂有香气的女子
这个主题来源于一本书名叫《灵魂有香气的女子》,书中讲了26位行走人间的民国女神,用她们神奇的经历,轰动的爱情,迥异的婚姻,传奇的命运牵动着我的心。
她们大都受过良好教育,打扮优雅得体,说一两门外语,会一两门才艺,甚至大多有留洋名校背景。譬如陆小曼,英法两国语言,说弹唱跳,样样精通;宋美龄,11岁留美,主修英国文学,兼修哲学,精通四国语言;张爱玲,中学时期就极富才气,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香港大学。
她们还很接地气;勤俭持家,温良恭谦,竭尽全力照顾好丈夫,织得了毛衣,做的一手好菜。比如,鲁迅背后的女人--许广平。比如徐志摩的第一任妻子--张幼仪。
她们还得拥有最高尚的品质。耐得住寂寞,不给男人找事;还要忍受男人纳妾,在男人低谷时给予搀扶,共同进退。比如,于凤至,福芝芳。
世上并无伸手可得的幸福,即使自带光环的女神,也要踮起脚尖。每一个灵魂有香气的女子,都在用心的生活;每一个灵魂有香气的女子,都在努力的前行。
其中有一人对我影响比较大,她就是林徽因女士。我记得当时我看到李娜手上有一本书《人间四月天》,就顺手翻了一下,谁知一下就喜欢上了这本书,李娜没有看完的情况改下截留。
林徽因——一位中国现代史上传奇式的女子,林徽因美丽、柔情,让许多人一见倾心。她被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被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被学界泰斗金岳霖守护了一生,甘愿为她,终生不娶;她更是被世间人爱慕了一生。她似一朵白色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轻轻摇曳在花池中央。她的人格与魅力是令我万分钦佩的。
林徽因是一个坚守梦想的人。 林徽因在建筑方面的影响也是不可磨灭的。由于受伦敦房东女建筑师的影响,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她学业归来,与梁思成共同走了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00多处古建筑物。在林徽因的建筑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中,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祖国古建筑的精湛、辉煌。林徽因为建筑做出的贡献受到了人们的肯定。有时,为了搜集资料,常常工作到深夜。作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她参与过国徽设计,改造过传统景泰蓝,参加过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林徽因的无私奉献、敬业何尝不让我叹服!
林徽因又是个理性的人,她不会被感性冲昏了大脑。她知道,玫瑰和面包,她应选后者。玫瑰虽然浪漫,却也只是风花雪月,而只有面包才可以一直长久。林徽因毅然与徐志摩结束,去寻找她的“面包”——梁思成。林徽因的果断、理智何尝不让我叹服!
她还是一个坚强的母亲,在困难时期,她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用行动给孩子们传达了对生活的坚定信心。读她的一首《你是人间四月天》就象四月天刚萌发的春意,既不华丽,也不冷峻,轻柔绵软却又清新温暖,让人从身体到心灵感受到一种愉悦的震颤!
作为女人的林徽因,风情万种、坚强幽默,作为建筑师的林徽因,才情卓著,成绩斐然;作为诗人,她又淡定优雅,浪漫贤淑 。林徽因的一生是被爱的一生,我们或许不如她这般幸运,但至少有一点,我们可以爱自己,在平凡小事中感受欢愉,把人生的每一天过得怦然心动,这就是人生最大的精彩!
对我影响比较大的另一个人物,就是李清照啦。她是用作品将我感动的词人。她对我的影响带有某种回忆的深刻的气质。我喜欢那种充满情感的抒发,它直指我们内心最柔软的角落。在我心里,李清照有她自己独特的魅力,因为她身上留有我青春时的感动,和我青春时多愁善感的情绪。
我记得我的第一个网名是:帘卷西风,第二个是:梧桐细雨,第三个是:人比黄花瘦。而至今还用着:雨打芭蕉。这些都来自与李清照这个女子。对于她的喜欢是由来已久,因为喜欢她,我喜欢上了宋词,喜欢上了与宋词有关的书籍:《李清照—人生不过一场绚烂的的花事》,《烟月不知人事改》,《在最美的宋词里邂逅最美的爱情》等等。
纵观李清照的一生,她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既是悠扬的,也是深沉的。
少女时期的李清照是纯真的无忧无虑的。《如梦令﹒常记溪头日暮》:
“常记溪头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以一种闲适俏皮的笔调清新自然地写出了她在少女时期生活的无忧无虑,自在自得。让人何等羡慕与钦佩。
而步入婚姻殿堂的李清照又是幸福满满。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层楼,为我们留下了一部爱情经典。她的爱情不像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也不像东方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不是那种经历千难万阻,要死要活之后才享受到的甜蜜,而是文学知己式的情投意合。
看这首《醉花阴 重阳》:“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离愁别绪,难舍难分,爱之愈深,思之愈切,她将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与爱意,化作一首首缠绵悱恻的诗句,偷偷地咀嚼着属于自己甜蜜,这也许是每个女子渴望而不可及的境界吧!
让我敬佩的不仅是她的诗句,更是她对国家命运前途的关心与忧虑。《声声慢》中,“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抵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诗,记得当年曾经反复背诵,时常用“怎一个愁字了得来形容自己年少时的忧愁,现在想想,真真应了那句,“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再看一首耳熟能详的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以前只知道这是李清照的爱国诗,现在明白了它的来源,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身为地方长官的赵明诚不是身先士卒指挥戡乱,而是偷偷逃走。事定之后,他被朝廷撤职。李清照这个柔弱女子,在这件事上却表现出大节大义,很为丈夫临阵脱逃而羞愧。赵被撤职后夫妇二人继续沿长江而上向江西方向流亡,当行至乌江镇时,李清照得知这就是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不觉心潮起伏,面对浩浩江面,吟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手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她在极度悲愤下将婉约柔情直接化为不逊于苏、辛的豪情,充分展现了她性格中的那股“大丈夫气”。
对于李清照,我们只能站在远方,默默的用心听她倾诉,一生衷肠。这是一种保留,也是一种深入。我知道,为了她,我心中的最爱,就要去追求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更应该珍惜时光,珍惜自己短暂的生命。
后来我喜欢上了此类的书籍,陆陆续读了《不畏将来不念过去》,《美人何处》《历史上的那些女人们》《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恰到好处的幸福》《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等,明白了:我们不必害怕将来会如何,找好自己的定位,因为总有一天,走着走着,你就会发现,我们已到了可以回头看的年龄。如何把生活过的精致,才是我们要追求的方式,焖一锅牛腩,煲一锅好汤,买一件适合自己的靓衫,善待自己,爱惜自己。不必太过缅怀已逝去的青春,岁月流逝,带给我们的自有一股唯有时光才能沉淀出的气质,当下的我们,才应是是最美的自己,而所谓的幸福,就是泪点高,笑点低。
愿在座的所有老师,都成为了那个最好的自己,成为那个灵魂散发着香气的女人。
二、读书与做事:做一个漫步在讲台上的智者
我清晰地记得我的第一本专业书是《快速作文七法》作者好像是杨初春,前几天去书柜里找,结果没有找到,发现去年整理书柜时当废品卖了,很是后悔啊!不过我依然记得书中讲的快速审题十法、快速构思八法、 快速行文三法。
当时我认真研读,结合自己的教学上粗浅的见识,写了我教学生涯的第一篇论文《作文教学要讲究的新、美、实、深》,获得了灵宝市一等奖。
后来我当了班主任,没有任何经验的我,每天面临的是语文教学和繁琐的学生班级生活问题,于是便向同样是教师的父亲请教,他什么也不说,只是给了我一本魏书生的《班主任杂谈》,让我自己找答案。没办法,我只好拿起书走人,认真研读起来,首先就被魏书生老师班级的现状吸引,他不常在班,可班级里却井井有条,学生各司其职,该讲课讲课,该学习学习,改打扫卫生就打扫卫生,我记得他称之为民主科学的管理思想。
魏老师经常说这样一句话“凡是学生能干的事,班干部不要干;凡是班干部能干的事,班长不要干;凡是班长能干的事,班主任不干。”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解决了学生服从管理、投入管理的问题。
在这样科学的民主的管理下呈现出有人管卫生,有人管做操,有人管字词默写。有多少事情就有多少学生来管,各管一项,负责到底。这样形成了由班主任、班级干部、学生组成的三级管理网络,人人参与管理,同时便于人人接受管理。大扫除15分钟完成,20分钟内全班调动完座位,就这样,我进行了第一次尝试,将班级的所有事情分成了56个,我记得分56个是为了让“人人有事做”,就连拉灯绳这也算一件事,其实是没有那么多事的。我还让孩子们自己选择,最后剩几个没人领的我来分配,分好任务之后,孩子们很是激动,因为他们第一次自主选择自己想做的事。在这种情形下,迎来了第一次大扫除,我一声令下,孩子们热火朝天,各司其职,在20分钟高质量的完成了任务,比当时任何一个班级都快。这更激发了我向魏书生老实师学习的积极性。他的"道德长跑--写日记","每天点燃一盏思想的明灯“、犯错误写说明书、”课前冥想、学生自愿组合座位、成立互助组、犯错误唱歌、写病历、做好事,说话接力本,课前一分钟竞赛、学生讲语文课、等等教学与管理技巧我都曾经一一尝试过,不过有的因为当时没有经验,不会结合自己班级情况而以失败告终,但大多数是成功的,有的甚至现在还在使用。
教育是一门科学,育人成才是一种精雕细刻的艺术,在工作中只有讲科学、讲创新、讲艺术,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来。后来我就陆续研读了许多专业书籍,对教学的帮助是巨大的。
我读的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相信很多老师都读过此书。书中给老师们提出了一百条建议,那一个个生动的实际事例,一段段精辟的理论分析,鲜活形象,娓娓道来,既开阔了我们的眼界,又提高了专业水平,不知大家是否发现:尽管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们提出的建议多达百条,可书中近百分之七十的内容,其实都在说着两个字——读书,读书,还是读书!下面是我最喜欢的几句话,与大家分享:
1、教育技巧的奥秘:用终生准备自己的每一节课。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2、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3、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海洋。
4、教师理论知识数量上的增长还可以转化为质量:衬托着学校教科书的背景越宽广,犹如强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点小光束,那么为教育技巧打下基础的职业质量的提高就越明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叙述、演讲)时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
书中有一个故事我现在仍然记忆犹新: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来听课的人很多,他们本来都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照常规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连记录都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学生一样。课后有邻校的教师请教他:“您花了多少时间来背这节课?”他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十五分钟。”
这段话向我启开了一个窗口,使我从中获益匪浅,我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真正的优秀的教师哪个不是终生都在准备一节课啊!这也是我教学生涯中的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前段时间我买了一本当下比较流行的书籍《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是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所写的一部专著。 书中阐述了佐藤先生的理想教育,即实施“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创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及课程,进而将学校发展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此书分了四个章节:1、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2、改变教学 ——学校改变3、设计课程4、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
书中他对学校、教师、课程的深刻阐述,给了我震撼与反思,他的一些观点,更令我耳目一新。
一、教学中真实有效的体现学生主体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这是每个教师需要追求并达到的目标。曾几何时,认为只有学生发言热烈的课堂才能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差不多已经成了我们错误的共识,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不管他们的回答是否是思考后的结果,惧怕课上的冷场,都曾是自己课堂上的真实写照。正象佐藤学先生所说的“教学必须建立在还原学生的‘主体性’,克服‘主体性’神话的基础上”,就是要考虑教师、教材、同伴和学习环境的相互作用,考虑孩子的经验,与孩子进行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抛接球”活动。那些“仅仅是白热化的发言竞争,学生表面活跃地不断叫着‘是的’、‘是的’,高高地举手的教室”和“那些空气沉闷、学生的身体坐得笔直笔直的教室”是属于同一类型的,同样是硬邦邦、干巴巴的关系而构成的教室。
二、教学中老师要真正关注学生的回答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每当提出问题后,如果学生回答的正是我们想要的答案时,总会不自觉地舒一口气,或会心的微笑一下,而当学生回答的不是我们想要的答案时,总是想方设法的引导学生回答出自己设想的答案上来。对于这种现象,佐藤学先生分析到“在这些学习行为中,其不确定的思考或表现与那些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明晰的思考或表现容易变成一种把思想和情感定型化的行为,而不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往往在创造性的思考和表现中更能发挥威力”。这就提醒我,确定或不确定的答案,我们都要重视,尤其是不确定的,包含有创造思维的过程,应该更为重视,如果我们能够引导学生把这些不确定的、模糊的思考和表现相互反响和激荡,课堂的内容就变得丰富多彩了,学生思考的威力就会淋漓尽致地发挥,个性思维特点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在这些个性思维的相互作用下,就可能创造出“交响乐团式的教学”——不同的音响,奏出和谐的音乐。
三、教学中我们要学会倾听
倾听是学习的基础,是学习的重要行为。佐藤学先生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的好的……” 这个提示,让我意识到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有时候我们虽然“恩、恩”地点着头,热心地听着学生的发言,但其实是希望,可以听到学生的意见和我自己考虑的是一致的。或者到大部分学生发言完毕之后就总结一句“你说的应该是这个意思吧”。其实并不是在专心接纳学生的话语,往往为了自己的教学进度而忽视某些学生的发言,以至未能与学生的想法产生共鸣。我们应该认真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并做出敏感的反应,然后选用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学生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就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的学习者”。
最后,我想用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话作为总结:“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坐下来,深入地思考。”多读书,能让我们变得高雅而娴淑,因为“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书能让我们如闲庭信步般漫行于讲台上,因为“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不是胭脂,却会使女人心颜常驻。书不是棍棒,却会使女人铿锵有力。书不是羽毛,却会使女人飞翔。书不是万能的,却会使女人千变万化。亲爱的老师们,让我们一头扎进书堆里,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