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朋友圈屏蔽父母
微信早已成为孩子们最主要的聊天工具之一。但在调查中了解到:绝大部分家长愿意加儿女为微信好友,而大部分中学生却不愿成为父母的微信好友,有的甚至在父母成为好友后又将其拉入微信“黑名单”。
学生:父母那种“监视”的爱让人烦
“只要我在微信里发照片、发状态,父母马上就会留下评论,有时还会打电话来问‘是不是谈恋爱啦’‘怎么这么晚还不睡,在和谁聊天啊’之类的。”某中学初二学生小刘说道,他们本想着玩微信只是为了娱乐,但是没想到却成了父母的“监视器”,现在班里很多同学在微信里把家长和亲戚屏蔽了。
家长:太想关注子女的生活和学习
张女士前不久也开通了微信,原因是她觉得女儿好像在谈恋爱。为了了解女儿的动态,但又怕女儿发现,她就用匿名的方式关注了女儿的微信朋友圈,希望能在女儿的微信里做一个匿名的“常驻居民”。
为了知道孩子在做什么,许多家长长期“潜伏”在孩子的微信好友名单里,只为了能知道孩子平时都在想什么。父母这样“闯”进孩子的生活空间,难道真的能全面地了解孩子,能与孩子更好地沟通?【重点提醒】
屏蔽父母的原因有哪些
-------------
为了不让父母担心
有些孩子屏蔽父母,并不是怕父母的询问,只是因为“报喜不报忧”,天下孩子大多数都不愿意让父母担忧,而朋友圈这种东西很大程度上就是抒发自己心情的场景,有时候随意发点东西,父母就会紧张,与其这样不如不让他们知道。
父母紧张过度,会被批评教育
初三的浩浩:“有一天,我发了我喜欢的明星的几张照片,晚上我父母就开始和我谈心了”。父母:“你要好好学习,别把心思用在这些上面,追星又不能让你考上好的高中,千万不要玩物丧志,你是快要中考的人,应该把精力都放到学习上面。”
在大多数孩子潜意识里,父母承担着管理者的角色,而他们在朋友圈里分享的内容,很多都会暴露自己的行踪和心情。因此,孩子们觉得父母在与他们成为好友之后,会让们产生私生活受到打扰甚至窥探的反感,久而久之就会抗拒了。
孩子发表的一切感性的词汇,都会引起父母的无限遐想
在朋友圈发“被补刀了”,我爸问我被谁砍了……发个状态:今天没吃药,感觉自己萌出了新高度。于是,母亲大人夺命连环打电话问我是不是生病了,要记得吃药……等等。有时候发状态就是情绪的宣泄,不代表实际意义。父母的追问、遐想,反而弄得孩子和自己都哭笑不得。
永恒的青春期断乳矛盾
青少年正处于心理“断乳期”,他们有自己的生活逻辑和思维方式,认为自己已经是一个大人了,而父母却在潜意识里一直觉得自己的小孩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应该管束。这样就激化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即使没有网络和微信,青春期的孩子和父母之间也会凸显,朋友圈只是一个表现途径而已。【家长课堂】
父母应给孩子保留独立空间
-------------
中学生能够敞开心扉接纳同学、朋友甚至陌生人交往,却在微信中屏蔽熟悉的父母,这说明许多学生对家长有抵触和防范心理。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初中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初中阶段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思维在这个阶段发展,性格在这个阶段初步确立,孩子的独立意识变得强烈起来。
到了初中以后,很多孩子不再愿意事事都跟父母商量,而是自己单独来做。这时候,父母要自愿充当孩子的参谋,充当绿叶。虽然孩子年龄还小,缺乏处理问题的经验。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要尽可能的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很多做父母的,尤其是母亲,总是怕孩子做不好,处处代劳。这样,一方面会使孩子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对孩子健全的人格成长也是不利的。
专家表示,由于两代人的价值观不同、人际交往方式不同,家长贸然介入,甚至干涉管教,自然会引起孩子的逃避、抵触、反感。父母想关心孩子,其实更重要的是注意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改进教育方式。对于家长来说,在孩子同意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参与孩子的网络社交生活。如果孩子没有同意,父母也不要强行加入,给孩子保留一定的独立空间。父母和子女之间最重要的是建立畅通的交流渠道。网络联系不是万能的,交流的方式很多,父母和孩子要学会根据对方的特点,选择最合适的方式,否则,就会收到相反的效果。【课堂延伸】
和孩子好好沟通
---------
父母越是进入朋友圈“监视”,子女越是屏蔽父母微信,父母与子女之间越容易产生隔阂,彼此会很容易激化矛盾。所以,家长在生活中应多关注孩子,多抽时间陪子女,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从而减少他们低头玩微信的精力;多聆听子女的倾诉,多给子女自己的空间。
在生活中,家长和孩子沟通需要遵循三个原则:
首先是尊重。不管孩子说得对不对,都要让孩子把内心的想法说出来,而不是指责他,这样孩子才愿意对父母敞开心扉,愿意和父母沟通;
其次是认同。不要总觉得孩子没长大,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有自己的观点想法,父母要学会理解认同他们的想法,这样才能让孩子觉得父母和自己是一个世界的人;
最后是引导。虽然孩子在青春期都有了自己的想法,但有些想法还不成熟,可能有些欠缺,这时父母就要学会引导他们,告诉他们怎样做才是对的,而在告诉他们时要用商量而不是指责的语气,要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在关怀中教会他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