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读了毛姆的经典《月亮与六便士》。对斯特里克兰德种种不近人情的表现,以往总是愤愤不平,现在则更关注他追求艺术的决心。
对于斯特里克兰德的渣行为,很多人无法容忍。我想这也是毛姆通过极端的表现手法来展示追求艺术的渴望可以多强烈、多疯狂。无论是毛姆还是读者,对于抛弃为人的基本责任的行为都是不赞同的。
斯特里克兰德所有令人无法理解的行为,其实都是为了追求心中的“绘画梦”,他并不想通过绘画追逐名利,他追求的就是绘画本身。促使他“离经叛道”的,正是他内心熊熊燃烧的追求艺术的心火。
借用宋丹丹在娱乐节目中创作的歌词,来形容斯特里克兰德的状态,很贴切,“心火烧,心火烧,心扉呀,关不住了”。想要画画的火苗,在斯特里克兰德心中肯定是燃烧已久,而且越来越旺。等到他再也压制不住内心这种冲动的时候,他才默默的离家出走,付诸行动。
而他的家人朋友,对此一片愕然。所有人对他想画画的渴望竟毫不知情,甚至百般猜测、胡乱编出“私奔”这种符合世俗标尺的“合理解释”。所谓生活富裕、家庭美满、事业成功,可能只是一种表象,掩盖了身边人之间的冷漠和忽视。由此可知,他的内心有多么孤寂,满腹心事无人诉说,也无人可理解。
不可忽视的一点是,斯特里克兰德不仅对别人渣,对自己也渣。他在巴黎穷困潦倒,吃了上顿没下顿,毫不在意;跑到塔希提岛跟土著生活,乐在其中——他不在乎生活条件,只要能够持续画画,他就是满足的。绘画创作对斯特里克兰德来说是一种无法代替的喜悦,如痴如狂。
老舍在《文学概论讲义》里说道,“到底人们为何要创作呢?回答是简单的:为满足个人。”这点在斯特里克兰德身上同样适用。斯特里克兰德不停画画,正是要满足自己的创作欲望,不画不行,就像老舍在《文学概论讲义》中所说,“艺术家遇到启示,便好像怀了孕,到时候非生产不可”,“心灵里燃烧着,生命在艺术境域中活着,为要满足自己把宇宙擒在手里,深了还要深,美了还要美,非登峰造极不足消减渴望”。
好一个“非登峰造极不足消减渴望”。斯特里克兰德所做的一切,正是为了追求绘画的极致。小说最后“我”在塔希提岛上看到斯特里克兰德创作的作品时,被深深地震撼了。斯特里克兰德终于达到了他的“登峰造极”,他是满足的。哪怕惊世作品被大火燃尽无法传世,哪怕他的生命走到尽头,他的艺术之心是满足的。

回到标题的解读,读者大多会把标题解读为理想与现实二选一的两难抉择。我的看法略有不同。
月亮遥远而美好,代表理想再合适不过,正如斯特里克兰德所追求的绘画艺术。六便士作为最小单位的钱币,代表着现实生活,正如斯特里克兰德要打工赚钱买面包、跟土著女性结婚生活。我觉得二者相互影响,但并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一种个人选择的平衡。
并不是为了追求理想就必须彻底抛弃现实。人是社会性动物,要生存就必须有一定的现实基础;艺术高于生活更源于生活,艺术表现的是个体的内心,是个人对自然和人生的“妙悟”,不能完全脱离生活经验和体会。现实是维持艺术家生存的基础,也是孕育艺术的土壤。
那为什么是最小单位的六便士呢?人的精力有限,无法求全责备,必须对人生做一定的取舍。如果整天忙着赚钱,哪儿有时间画画、更何谈创作出出色作品呢?在决定追求绘画艺术后,斯特里克兰德就把对生活的要求降到了最基础的维持生存的标准,他要把其余的全部精力用于追求理想。这是他的选择,也是他的平衡,以六便士为基础去追求月亮,以最大精力去追求艺术的极致。这也是许多艺术家的真实写照。
2018.06.10雾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