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曾经有过一本管于阮玲玉的传体小说,薄薄一本小册子。当时还是孩子的我读完之后并没有太多感触,唯独记得那书所附黑白照片中的美丽女子,和她所留下的那四个字:
“人言可畏”。
如今已是而立之年的自己回过头来再去想阮玲玉,这才发现她过世时也不过25岁,当初自己明明也是知道的,却直到今日,才不由得感叹:太年轻了,实在是太年轻了。
所谓红颜薄命,亦无外乎如是了。
张曼玉出演阮玲玉时也差不多这个年纪吧。正值芳华,只是数十年前的那人含恨而终,数十年后的伊人正含苞待放。
会去看阮玲玉这部电影也是一兴起。电影本身我是很有以前就晓得的,许是原本就知道她的生平,便也不在意要去特地看看电影,直到在某个视频中看到张穿着旗袍的曼妙身姿,心中一动,禁不住诱惑,倒也寻了来。
所以最初纯粹是抱着欣赏演出的心情去看的。
然而很俗套的,最后还是被电影本身给震动了。
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传记片,从形式上看一半是传记片,一半是故事片,并未将主人公从小至死的经历记述一番,而是截取了从20岁到25岁的一段人生做了节选式的描述。电影被分成了三个世界,阮玲玉的人生,阮玲玉所表演的电影,以及拍摄阮玲玉这部电影的当下世界。这样的构成很是奇妙,我并非专业影评人,无法用术语点评此手法的运用原理。只是觉得电影无时无刻不以出戏的方式提醒我,这只是一段过去了的历史,阮玲玉早已逝去,此刻不过是演员们的表演罢了。然而正因为如此又让我深深地明白了何为“戏如人生,人生如戏”。
套句或许不怎么恰当的话,就好像那句“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曾经的阮玲玉在电影里演出他人的悲欢离合,现如今,她自己的人生也被另一个她所不会知晓的人演绎出来。
她是如此,我们又何尝例外。
茶余饭后的谈资,上至国家大事绯闻八卦,下至邻里亲友家长里短,总是好奇地窥视着他人的生活,当面也好背地也好,随意品评一番,无论用词粗俗文雅,无论口吻艳羡讥讽,终是事不关己便可无关痛痒地一番发泄罢了,到头来落在当事人身上也不过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电影刚看完那阵子我内心既愤慨又忧伤,心头就像憋着一口气似的无处倾吐。隔了一周又去看了第二遍,这次看完,却是奇妙地平复了心情。我依然会觉得苍凉凄楚,依然会为阮惋惜,为她哀伤,却终是想明白了,也释然了。直觉得人生在世恐怕就是如此,把他人的目光看得太重,把自己逼得太紧,终落不得一个好下场,虽说是死了干净,要作无声对的反抗,但命毕竟只有一条,如此死去于己于亲毫无价值,于世人即便留下了“人言可畏”的警醒,但历史也好人性也好,却是永恒的,千百年来她之前她之后又有多少人死于“言论”这把利剑之下呢。
还是惜命的好。
电影中“新女性”拍摄时蔡楚生要求阮演出临终时“我要活,我要报仇”的愤怒与不甘,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她终究还是败了,败给曾经的爱情,败给不予理解的至亲,败给孤立无援的处境,败给如狼似虎的媒体,败给潮水般汹涌而来的舆论,败给这凶残吃人的社会,也败给了自己的心。
他人即地狱。
这名女子终究是柔弱的,她被这世间的恶毒给整个儿的摧毁了。
一声叹息,也不由得重新审视起自己的人生态度来。
电影里接受采访的张曼玉被问及如果处于同阮一样的情况下会怎么办,她笑意盈盈地表示自己绝对不会为了别人去死,她要死也是为了自己。
想来也合该如此。
稍微活得随心一些,也不枉自己来这人间走一遭。
如果当年的阮也能跳脱出来,也能如此作想,她是不是就不会选择这条道路了呢。即便发了问,也是永远寻不得答案了。
只好以她与这部记述她的电影作为给自己的一个警醒吧。
我由衷地感谢导演呈现了如此美好的作品,更感谢张曼玉奉献了一场伟大的表演。虽然我并不知晓真实的阮究竟如何情态,但张确实演出了我心目中的那个阮玲玉。
无从忘记她在雪地中揣摩演技时被冻得通红的四肢,无从忘怀那优雅曼妙的身姿倩影,无从忘怀她练习神女时吐着烟雾露出倨傲而又迷蒙的表情,无从忘记她在最后那个夜晚与朋友一一吻别时甜蜜得叫人心酸的模样,更无从忘记她坐在椅子上一小口一小口地吃着那致命的毒物,缓慢而坚定,眼中闪着点点晶莹。
她就是她。
隔了半个多世纪,再次将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
“我一死何足惜,不过是人言可畏,人言可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