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泰伯》21章,论及孔子道德思想的具体内容和曾子在好多问题上的见解,通过对尧舜禹等先王评价,进一步发挥孔子教育方法和教育思想。“鸟之将死 ,其鸣也哀;人之将死 ,其言也善”;“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等经典语言在这一篇中逐渐显现。
【原文】(8.1)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通译】
孔子说:“泰伯的品德可以说是至高无上了,三次把王位让给季历,老百姓都找不出溢美之词来称赞的了。”
【学究】
古亶父是周朝始祖,有三个儿子,其中季历的儿子姬昌是大德之人,为了成就姬昌,就想把王位传给季历,也就是隔代立储。泰伯和二弟知道这事就离开岐山隐居起来了,即便父亲去世也没有前来奔丧,怕引起误会。这样的行为感动当时的老百姓,觉得泰伯就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传贤是为了国计民生,一旦出现争储就会出现战争,殃及百姓,民不聊生。早在远古就有禪让制度,隔代立储就在周朝出现。之后晋朝司马炎获得隔代传位,乾隆也获得隔代帝位,以及当今社会也出现这样的现象。如果只是为了延续自己的私欲,那就成了百姓的笑柄。而要获得隔代传位,还得有泰伯这样的品德之人,否则就会出现朱棣靖难这样的历史。
【原文】(8.2)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通译】
孔子说:“恭敬而不讲究礼仪那就徒劳无功,谨慎而不讲究礼仪则拘谨猥琐,勇敢而不讲究礼仪则尖酸刻薄,直接而不讲究礼仪则混乱无序。君子亲自笃行实践,那么百姓就会兴旺于仁德;因此不忘老朋友,百姓就不会冷酷无情。”
【学究】
孔子认为人的所有行为都需要有礼仪节制,否则就会错综复杂,社会混乱。孔子对每一种行为的发生都给了对应的注意点,人在一种行为出来时需要对应反方向行为来制约,才能使人的理智不会丧失。正如汽车一样,油门和刹车一定同时存在,方向盘才会稳固。
在实践过程中,就要有榜样的力量,君子先行,百姓才愿意跟随。如果领导自己不带头践行制度,或者制度只是针对下属人员,那么制度永远不会有人执行。可见人学好不容易,学坏一瞬间。
【原文】(8.3)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如免乎,小子。”
【通译】
曾子生病了,召集门下弟子说:“打开我的手 ,打开我的脚。《诗经》说过: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从今以后,我的身体就不再受损害了,学生们。”
【学究】
曾子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一直传承儒家孝道。在自己有重病快不行的时候,把所有弟子召集来告诉大家什么是孝道。
曾子很孝道,一次被父亲打得死去活来也不躲避,因为这件事被孔子训斥,说身体是父母给的,不能让其损害,否则就置父母于不仁之地才是真不孝。因此曾子就在这一刻来教育弟子。
借用《诗经》的名言来说明对待身体要小心谨慎,不要对父母给你的血肉之之躯随意而为。传说哪咤就把身体还给父母,最后他师父就用莲藕给哪咤做躯体才借体还魂和父母才隔断亲情。
曾子写《大学》,足见其对儒家的理解深度,而儒学的核心就是孝道。在《论语》中出现曾子的思想,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说明,那就是曾子得孔子思想精髓,是衣钵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