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国学感悟:
话题:
《中哲史北大》之“朱熹”思想续
正文:
先论朱熹之“格物穷理”论
心含有万理,必须通过“格物”工夫,才能达到心的自己认识。致知在格物。认识分二段:“即物穷理”,“豁然贯通”。
以“即物穷理”的渐进阶段,达到“豁然贯通”的跃进阶段。“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两个阶段结合。
朱反对“务约”一派,即陆九渊之主张“先立乎其大者”,反对渐进的积学。只有在积累的基础上融会贯通,才能获得可靠的真理。
朱反对“务博”一派,即吕祖谦及叶适之主张从事实出发解决具体问题,因而注重历史的研究和制度的考订,反对玄虚的顿悟。
朱讲即物穷理,包括研究抽象道理和具体事物的规律。“豁然贯通”,即研究久之,忽然觉悟统一的理。理本在心中固有,但被气遮蔽,格物除去遮蔽,固有之理就显露。
朱强调心中有理,认为“人人有一太极”,每人所具有的太极就是这人的心中之理。心中有性,性中有理,故心中有理。心中的理性本来就包含一切事物之理,研究其即得到自我认识。
“格物”实质上就是对“天理”——道德原则的体认。其认识论在实质上为他的伦理学作哲学上的论证。
朱发挥程颐的知在行先的唯物主义观点。先认识理,再行为。
再论其思想方法论。
格物即是穷理,而理却是不生不灭、永恒不变的。以不变之理应付万变之事物。理在事先。通过事物来研究事物的理。
“持敬为穷理之本”,强调道德修养的方法。其理为仁、义、礼、智。“持敬”是“圣学始终之要”,仁、义、礼、智为最高指导原则。
格物的一个意义是读书,特别读儒家经典。特别重视四书。所谓“圣人”经典中的言都是真理。
格物穷理之目的,是要实现封建道德的准则,“革尽人欲,复尽天理”。将天理与人欲完全对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其有巨大危害性。
知行格-英雄之旅-日精进第310日-考研倒计时201日
日锻炼:×
日总结反思:
事不避难,必须加倍耕耘。性本不聪明,困而知之,勉而知之,亦可知之,也算好学近乎仁。
个人之结果,在于个人之选择,在于个人之自主意志。一切障碍,不在于外在,而在于内在,在于心态,在于情绪,在于思维。
时间忽然而已,恍然不知。若不清晰规划,一切付诸东流。觉知之心常在,不可恍惚度日。
深入贯彻落实刻意练习方法,量化,反馈,专注,强化。
现在越来越明白,做任何事,没有那么复杂,那么可怕,那么令人焦虑担忧。无非是“尽人事,听天命”。若只在乎结果,很快抑郁而亡。只为丰富内在,幸福便能长久。
未来五年规划:专注国学,求学求真;读万卷书,韬光养晦;立德立言,写作演讲。
人生目标:进德修业的书斋生活
附:
第二十七轮一周封闭计划:
时间:6月2日——6月8日。
具体(定向总结):
1.遵循每日时间表:
自习任务:-
读书任务:读完《中哲史北大》《中庸》等,约一个小时。√
写作任务:√
上课任务:无
2.关机(晚6点半-9点):-
3.抄四书:√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