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打通“最后一公里”
——读李镇西《转化“后进生”是最好的教育科研》有感
在李镇西老师《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里,有这样一篇文章《转化“后进生”是最好的教育科研》,读过之后,让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在教育中,可以说“后进生”是个敏感的话题,直白的说,“后进生”在学校,多数是不被受欢迎的对象,然而,就是因为他们各方面表现比较差,所以常常被老师们认为会在集体活动或考试中拖班级后腿。平时,在跟老师们交流的时候,几乎没有老师不对“后进生”头疼的。老师们都在齐刷刷地排斥“后进生”,从班级学生座位就能看得出来,“后进生”几乎都散落在教室的角角落落,他们绝对不会坐到教室里的C位。当然,他们也不会得到老师们太多的笑脸相迎,许多老师关注的更多的是学习好的学生,对于“后进生”的关注则相对较少,甚至有的老师对于“后进生”的要求就是乖乖的,不捣乱就行了,根本谈不上对他们的发展。
李镇西老师说:“既然素质教育充满了对人的尊重,那么这里的‘尊重’首先体现于对后进生的尊重。我认为,搞素质教育如果离开了对‘后进生’的研究与关注,是不可思议的。理由很简单,素质教育的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柳斌),而对多数学校的多数班级来说,面向全体就必然面向为数不少的后进学生,或者换句话说,只要有,哪怕极少数的后进学生在我们教育者的视野之外,那么我们所标榜的任何素质教育都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李镇西老师强调,这是他关注“后进生”的原因。在李老师的很多书中,都可以看到李老师把教学中的问题当作研究对象,就成了科研课题。我不得不佩服李老师的勇气,他竟然要求学校把最后几十名学生编排在一个班级,而他强烈要求担任这个班级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换作旁人是坚决不干的,“后进生”老师们平时“躲”都来不及,怎么可能主动要求承担他们的教学任务呢?
李老师说,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更多时候是“高徒出名师”。的确是这样,师生之间彼此成就,但逢着一班好学生,则多半是学生成就老师。在李老师眼里,让每一个后进生都在原来的基础上较大的提高,这样才是真正的名师。的确,教育不是白百之百的成功率,甚至不能够确保培养就来的学生都是好人,那么,就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社会既需要精英人才,也需要普通的劳动者。所以,“后进生”往往成了教育路上的“最后一公里”,几乎大多数老师都对后进生无济于事,所幸任之放之。
真正的教育并没有区分好学生与坏学生,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只是学校通过成绩的分数,片面地的把学生分为优、中、差各个等级,而优秀的学生常常会在无形中占据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相对较差一些的学生享有的教育资源则少一些。教育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但“后进生”常常被当作忽略的对象。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些或多或少的优点与缺点,优秀的孩子总是“一白遮百丑”,无形中就隐去了自身存在的缺点,相反,“后进生”由于学生成绩不佳,身上的缺点反而被无限放大。其实,从人类道义来说,我更欣赏“后进身”,他们总是很仗义,有着人类身上的优点,他们大都有有着强烈的正义感。从整个教育阶段来看,教育是让每一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那么“后进生”就是薄弱环节,缺少“后进生”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因为好多“后进生”还处在教育阶段中的“最后一公里”。在我认为,教育者的使命既是培养优秀的社会精英,又要让更多人成为优秀的普通劳动者,“后进生”自身本带着缺点,如果被教师放弃,那么他们的人生将会何去何从?
李镇西老师说,他在担任这个特殊的“实验班”教学,因为天天和他们打交道,不到这个班的学生再总体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而且也发表了不少关于后进生转化的教育论文。
在教育中,每一个教育对象都值得研究,只要用心,教育根本不分什么三六九等,相反,“后进生”让我们能够生发出更多的研究内容。打通教育“最后一公里”,让教育因为我们的研究而变得丰富多彩,让“后进生”因为我们的努力转化而走向美好,这不就是最好的教育吗?这才是真正的全民教育,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2020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