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二爷04】交友似孟尝
秦二爷立下了“救驾”之功,但目前还没有人知道,因为李渊还不是皇帝。二爷的生活仍然如故,过着平常的日子。
这种平常日子,除了上班办公,就是结交朋友,具体交了多少朋友,有多少是“天下豪杰之士”虽然不好说,但名声确实很大。大到什么程度呢?就类似于后来《水浒传》里的及时雨宋江,偶然碰到一个人,那人可能就会突然喊“兀地那不是宋公明哥哥”,或者是知道面前之人是宋江时“纳头便拜”。那宋公明也被称为“孝义黑三郎”,可见“孝”和“义”都是必须的。小说里写“孝义黑三郎”的老爹宋太公到县衙状告他忤逆不孝,从而脱离了父子关系,据说是“因广结天下英雄,恐祸及老父”,自己请老父亲这么干的。可见“孝”的形式有很多种,不必拘泥。“三郎”可以这样,不过“二哥”一般就不会用这种手段了,还是要在家侍奉老母亲。在隋唐演义故事里,秦琼交朋友算是一“绝”,而且被比作“孟尝君”,气度不小。
所谓“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这个孟尝君叫田文,是战国四公子之一,齐威王的孙子,在齐宣王时当过宰相,后被封为孟尝君,以“食客三千”闻名于世。
孟尝君靠门客“鸡鸣狗盗”逃离秦国的故事流传至今,现在“鸡鸣狗盗之徒”是一句骂人的话,不过当时要没有这“鸡鸣狗盗之徒”,孟尝君可能就客死他乡了。据说秦昭襄王听说孟尝君名气很大,就把他请到秦国去,打算聘为丞相。但大臣们都认为不妥,至于为什么认为不妥就不好说了,台面上的理由当然是孟尝君是齐国人最终还是要向着齐国、门客太多不好控制等等为国家利益的深思远虑,至于有没有对自己地位的担心啥的小九九就不好随便揣测了。顺便说一下,影响了秦国命运的商鞅是卫国人、李斯是楚国人。
不过昭襄王还是犹豫了,就把孟尝君给软禁了起来。孟尝君一看不是办法,还是逃回去比较好。就派人给昭襄王的宠妃燕姬送了一对白璧请她帮忙说情,但人家燕姬并不稀罕白璧,倒是想要孟尝君刚来的时候给昭襄王的见面礼——一件白狐毛的皮袍。这皮袍只有一件,已经给了昭襄王了,怎么办?再偷回来吧。正好儿有个门客会狗叫,晚上从狗洞里爬进去给偷出来了。燕姬的枕边风儿果然管用,孟尝君一行马上收拾东西跑。跑到函谷关的时候已经是半夜时分了,当时规定鸡叫了才能开城门,孟尝君怕夜长梦多,心急如焚,“周扒皮”还得两千多年以后才出生,孟尝君显然不愿意等到那个时候。好在门客里面有个人会学鸡叫,他这一学鸡叫,不但关内外的鸡都跟着叫起来,看城门的“长工”们也起来干活儿了,开门放行。
这事儿虽然被司马迁写进了历史,但大家褒贬不一,王安石就说“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王安石是个牛人,但他变法的时候用的那些人也没有几个很靠谱儿的,明明知道人才难得还给人家孟尝君差评,也不太地道。再说了,孟尝君的门客里面也有格调高的,不过就是“门客三千”,人比较杂而已,孔夫子弟子三千,不也才七十二贤嘛。
秦二爷既然被称为神拳太保“小孟尝”,有“交友似孟尝”之美誉,肯定也是朋友多。虽说是“朋友多了路好走”,但朋友多了也就多了不少岔路口儿,各路豪杰性格各异、身份不一,当然了,还有“良莠不齐”,出的各种“状况”也就五花八门,需要秦二爷出手相助的时候就多。
但每当需要在“朋友”和其他方面做选择甚至抉择的时候,秦二爷总是选择“朋友”,据说“为朋友两肋插刀”这句话就是从秦二爷来的。在他的人生中将无数次面对这样的选择,他都给出了那个唯一的答案,无怨无悔。
要是二爷自己摊上事儿了,又有没有人来帮他呢?
这是灵魂一问,这一问,需要事实来回答。
轻而扬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