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平时:
上课时听到声音就东张西望、走神发呆、淘气多动、做作业常因粗心大意而出错、做事拖拖拉拉、做事情三分钟热度、作业磨蹭、聊天时常常心不在焉、似听非听、做事像丢了魂......
这些实质上是缺乏专注力的表现!
专注力,通俗说就是注意力,一种将孩子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集中在一件事物上的能力。我们说一个孩子专注力差,通常是:
1)目标性差:分心,将本来应对一件事物的注意力分配或转移到另外的事物上;
2)持久性差:不能坚持,在一件事物上注意力集中时间太短了。
专注力差的原因可依据干扰对象分为三种:
1、外界环境干扰:比如动作、杂音、噪音、光源、环境秩序。
1)人对动态事物的敏感度比对静态事物的敏感度高,比如看电影时很多人只看到了演员发生的动作而没注意背景细节。有些孩子喜欢边看电视边做作业,或者在人来人往的客厅写作业,由于外界的动作和声音对孩子的刺激性比静态的文字要高得多,写作业时很容易分心。建议家长给孩子营造安静的学习环境,让孩子待在书房或自己的房间里学习,同时外面不要有过大的动静。部分孩子在作业时周边会放着手机或电脑,开着QQ、微信或音乐,一旦有小圆点提示、消息弹窗或好友上线提示时会忍不住去看看手机。如果孩子将手机、电脑作为学习工具,家长可以让孩子在学习时退出无关的APP或网站,杜绝无关干扰;如果不是必要的学习工具,在学习时就可以关掉手机和电脑了。
2)光源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时的专注力。太暗的光让人昏昏欲睡,太亮的光让人眼睛不舒服。此外,频闪、蓝光也会危害孩子的视力健康,造成视力疲劳、学习舒适度下降,从而导致分散专注力。
3)混乱的学习环境会加大重回专注的行为成本。比如孩子写作业时要用到新华字典,但由于平时随处乱丢导致要用时要花很长时间去找。分心时间越长意味着浪费时间越多、重回专注难度越大,甚至有些孩子在寻找中由于找不到而产生急躁、生气等负面情绪,就更难重回专注了。建议家长教孩子一些简单的整理收纳方法,学会将东西分类、固定放在合适位置,营造整洁有序的学习环境。
2、内在状态干扰:疲劳、压力、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及状态。
有些孩子放学后在外面玩嗨了玩累了,回家写作业时大脑想集中注意力学习,然而身体却很诚实地趴在桌上睡着了;在受到压力和焦虑的困扰下,孩子即使有一颗想学习的心,也会时不时分散一些注意力和精力去担心那些不相干的事。家长应教会孩子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在精神焕发、思维活跃的时候完成学习任务,困了累了不妨休息一下再学,学习效率和效果都会提高。在孩子有不良情绪时,家长应及时发现并和孩子沟通疏导。
3、事物本身吸引力弱
孩子对事物的专注力和事物本身的吸引力有关。事物吸引力强,孩子对事物兴趣高,动机水平高,自然容易专注。对于不感兴趣的事物,家长要充分调动孩子的动机和兴致,让孩子明白事物的目的、意义、好处,让孩子学会调控自己的行为;家长也可以表现出自己对事物感兴趣而被吸引的一面,在情绪氛围的感染下,孩子也许会转变对事物本身的看法,尝试去了解、发现事物好玩的一面。
专注力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宝贵能力,但也需要被保护。除了上面三点原因会导致专注力差之外,
家长平常这些不经意的行为,也会使孩子的专注力受损:
1、多任务处理
边看电视边吃饭,边写作业边放歌,边吃饭边刷手机,边陪孩子玩边刷手机……这些多任务同时进行的习惯无意中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也给孩子树立了坏榜样。
2、过多的选择
一次性给孩子太多玩具和绘本,让孩子无从选择。孩子一会儿玩玩这个一会儿看看那个,接触得多却走马观花。建议家长一次性给孩子1-2个就好,引导孩子投入更多注意力在一件事物上。
3、做事被打断
孩子在认真学习或玩耍的时候受到“关爱”或“制止”。有些家长在孩子写作业时不时地问孩子,“要休息一下吗”,“要喝点水吗”,“要吃点水果吗”,在孩子玩玩具玩得正欢的时候说“太危险了,不要玩了”,“太脏了,别玩了”,“歇会吧”,“喝口牛奶吧”……孩子频频受到打断,难以养成专心致志的好习惯。家长可能感到委屈,觉得到点了、到时候了就应该让孩子停下来休息一下。其实家长可以让孩子自己设定时间闹钟,在什么时候学和玩、玩多久、学多久,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和遵守时间的好习惯,树立孩子在固定时间专注于某件事物的目标意识。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在潜意识里认识到,嗯,到点了,我该专注学习了,到点了,该休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