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心理学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更好的认识他人,我们多半是向外看的。
我不希望快速的看清楚一个人,这是一个自然的心理反应过程。因为我们会认为读懂他人,会让我们可以准确预期这个人未来的行为,这会让我们在人际交往当中感到安全而主动。
今天我们在网上充斥着“识别渣男三十六史,真正爱你的男人是什么样的?防火防盗防绿茶婊”等标签化来帮助快速识别某种类型人的干货帖,点击量还非常高。可见,读懂他人,保护自己是每个人内心的需求。
但首先,学会洞悉人心,首先是要了解自己,为什么要先要从了解自己开始呢?
现在让我读下你此刻的心,你一定是这样想的,因为可以拿读懂自己来做练习,如果能够很好的了解自己,慢慢了解自己的方式方法,就可以迁移到了解其他人的身上,你是不是这样理解读人先读己呢?
这固然是一个解读的角度,但读人先读己,其实还有更为重要的原因:
当我们在看待外界事物的时候,外界事物常常只是我们内心投射的印象,所做的观察,理解和判断,总是逃离不了我们自己认知结构对其的加工。
人心难以捉摸,是因为我们与他人,带着自己的认知结构,去彼此审视,把一个人的认知结构不同,那么认知结构之下呈现的表面问题,就犹如万花筒,千变万化,难以把握,我们的大脑非常的节能,为了最大程度的节约能量,其加工运化过程会形成自动化的认知过程,这就是稳定的认知结构。
我们的认知结构来源于我们过去的体验,每个人过去的教育和经历所累计的体验不同,自然就会形成不同的认知结构。可以说,每个人的认知能力都是有自己的局限的,我们往往容易受到自己认知结构的影响,而无法正确的认识自己和他人。
了解了认知结构和来源,我们再去看网上那些教我们将人标签化的文章,你会发现在这些文章里,我们读到的不过是文章学者基于自己的经验形成的认知结构而已。
那么,这就涉及到了另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的行为,是基于自我概念而定的。
自我概念,很像主导我们人生剧情开展的剧本。这个剧本,用现在很热门的词来打比方就是“人设”,是谁导演了我们人生这场戏,其实就是我们的自我图式,或者说自我概念。人总是倾向于把自我作为世界的核心,所以,我们往往从自我出发,来设计自己的信息采集,从而快速的接纳那些与自我感觉相符的部分,而挑剔那些与自我我感觉不相符的部分。
在生活当中,比如我的自我概念当中有我是一个典型的巨蟹座信息时,那我们在进行信息加工筛选时,一定会注意到那些可以佐证我们是典型巨蟹座的信息,比如爱家,具有同情心,喜欢和谐的工作生活环境,但我们像极了白羊座的当机立断,付之行动和速战速决的特点就会被排除在意识之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