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薪+裁员”大潮席卷全球,其背后的深意你看懂了吗?

尽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上调了2023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年内有望触底反弹,但2022年全球通胀、俄乌冲突以及疫情反复横跳等因素对于全球经济体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美联储持续加息并没有降低通胀压力,其背后透露着美国经济的衰退迹象。

年初以来,以微软、PayPal、eBay、亚马逊、Facebook、推特、谷歌母公司、戴尔、IBM等海外科技巨头为首,金融、通讯、软件服务、零售、流媒体、管理咨询等其他领域纷纷加入裁员大军,而阿里、腾讯、字节跳动、快手、小米等国内互联网大厂的裁员潮也仍在持续,似乎并未见到回暖的信号。除此之外,裁员热潮蔓延至全球各个行业,制造业、运输业、房地产、能源、医疗健康等行业均未能幸免。

起初未引起重视,直到它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各大企业扎堆裁员,其背后到底有何深意,今天让我们来好好聊一聊这场棋局。

裁员背后…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裁员风头正盛的行业和企业,不乏“彼时无限风光、现时忍痛割肉”之流。世界经济衰退影响、消费疲软等固然是首要因素,但原因绝不止于此…

① 穿行周期,弃车保帅

行业穿越经济周期会遇到N多挑战,潮水退去我们才知道谁在裸泳。势头正猛之时不断开疆拓土,诸如“千城计划”、“抢占社区团购山头”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开路,互联网大厂主打的就是一个“快”字,快是决胜之根本,只要你够快,那么这片市场就是你的。

而与实体经济相关的业务,可以依靠流量红利短期内获得高速增长,但经济一旦下行,现金流不足以支撑解决问题所耗费的成本,短时间没办法深耕细作。在烧钱见不到回报且持续巨额亏损的情况下,面临的就是业务收缩和大面积裁员的局面。

互联网大厂“弃车保帅”,美团“优选事业部”、滴滴旗下“橙心优选”、京东旗下“京喜拼拼”等业务的全线关停,也进一步证实了“烧钱、亏损、裁员”这一逻辑闭环。世界是个圆,经济是个圈,以推特、英特尔、甲骨文等为首的公司近期财报远远不及预期,为了给股东一个交代,美国硅谷的裁员风波不难解释。

经此一役,互联网大厂会逐步抛弃过往以规模和效率为主的野蛮生长模式,进一步转向专业纵深发展的新阶段,选择“高筑墙、广积粮”的发展模式,留有发展的“火种”,或许这才是大厂裁员背后的实质。

② 大刀阔斧,企业重组

迪士尼近几年在大规模推进成本削减举措,今年3、4月份至少7000人面临失业,并在同一时间宣布战略重组,迪士尼娱乐、ESPN以及迪士尼乐园、体验和产品三个核心业务部门将对创意开发、营销、技术、销售等领域承担运营和财务责任,三大业务板块随即形成。

麦当劳再次宣布大规模重组计划,包含组织变动与裁员决定。这已经不是第一次调整了,早在2014年就按照市场规模和类型进行了拆分,2018年之后又削减了两个层级。伴随着重组,还需要在几十亿美元成本基础上进一步削减销售、管理和其他方面的成本,裁员必不可少。

阿里巴巴集团近期宣布重组,计划拆分六大业务集团,启动独立公开上市计划。这次重组或是阿里的最大调整,为进一步扭转业务放缓的局面,由张勇的中央集权制向各业务集团进行充分授权,阿里集团以控股公司的管理方式存在,这一举动受到了投资者的欢迎,但引发了24万名员工对于是否裁员的担忧,毕竟去年2万人的优化还历历在目。

类似的重组案例还有奈飞重组电影部门、EA宣布重组并裁员6%、Meta、强生、罗技等…重组是企业转型期间的主动表达,降本增效是企业追求的长远目标,在扭亏为盈中避免流动性危机,即便是平滑的增长曲线也并不总是令人满意,调整中带来的缺口反而会是投资者不愿错过的关卡。

③ 腾笼换鸟,结构优化

裁员风潮为企业打开了窗口,全球对于科技人才的争夺战依旧汹涌澎湃。裁员的硅谷同样缺人,互联网巨头公司虽然冻结了部分的岗位编制,但对于高科技人才仍然有着强烈的需求。在年初美国公布的信息科技类招聘岗位数量高达近11万个,如果是高级别的软件和数据工程师被裁掉后不超过3个月就能够找到新工作,但对于初级工程师而言,情况会比较严重,可能甚至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

硅谷的裁员让日企、德企都看到了机会,不具备薪酬竞争力的日企纷纷扩大了海外招聘的计划,丰田汽车、日本邮政、大金工业等非传统IT公司计划招聘科技人才。德国今年增速较慢,劳动力市场存在巨大缺口,也亟需IT领域的人才加入。

或许是看到了这个窗口期,以麦肯锡为首的全球顶尖咨询公司也在纷纷裁员,一方面因为业务增速放缓,亟需将不赚钱的业务部门和后台支持部门的人员砍掉,另一方面又成立全新的AI部门进行全面布局,收购相关公司、增加资本投入同时吸纳顶尖人才。贝恩与OpenAI成立了服务联盟,将AI技术运用到企业运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中,为改善客户体验而服务,比如可口可乐就非常认可贝恩在AI运用方面的服务项目。

国内的诸多科技和非科技公司其实也在进行“腾笼换鸟”的操作,一方面裁员一方面又在招人,美其名曰结构优化和内部换血。那么对于员工来说,面对的压力和挑战将会史无前例,提升竞争力是未来一直要做的事。

因应之法…

自2008年以来,全球工资首次实现负增长…降薪+裁员并非发生在某一个国家,而是处于寒潮中无人可以独善其身。2021年我国注销企业超1300万家,很多高校只能维持70%的工资水平。中国人社部针对这一危机给出了三条政策: “鼓励企业采取调整薪酬、缩短时工、轮岗轮休的方式;二是要给予失业保障金;三是指导督促确实需要裁员的企业合法裁员”。

虽说能不裁员就不裁员,裁员也要保证居民的基本生活,但到了每个个体身上,现实的情况就更加复杂多变了。大厂在重组裁员过程中能够大刀阔斧,赔偿金额也相对可观。小企业就没有那么容易了,裁员有时候并不是可行的解决办法。聚焦主营业务、定期盘点现金流情况、业务上做减法,办公方面可以采取远程、灵活等线上线下的方式相结合,短期与长期用工方式相结合,这些方式多多少少能够缓解一些阵痛。

裁员潮中影响最深的莫过于打工人,预计2023全年全球失业人数将达到2亿人,随着生活成本越来越高,物价不断攀升但收入却不断下降,大家普遍认为“活不起、死不起、养不起、生不起”,即便你的收入处于中上等水平,也会被日益繁重的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打工人除了要维护自己作为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争取获得更大的经济赔偿外,还要未雨绸缪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就业和淘汰的问题,除了要储备6个月到1年的备用金以备不时之需,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纵深能力,持续学习和提升竞争力才是我们未来的立身之本。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愿我们都能渡过难关!


关于作者:近15年的企业管理咨询经验,拥有大型国企央企和领先私企的咨询经历,热爱思考热点话题与管理之间的连结关系,期待与同志人士探索未来趋势变化。

若您有感兴趣的话题,盼评论区留言探讨!

若本文对您有一点点的启发,望点赞关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