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儿子学校的运动会。妻在外地,我最近比较忙,但这样半年一次的机会还是让我放下手头的工作,好好感受一下学校里欢乐的气氛。
几年前,为了孩子上学的事我们全家人一起努力给争取到了一个西城的学区名额。本以为从孩子上小学起就要搬到那个老破小的房子里,度过生命中的十多年光景,可就在准备装修时,我跟妻反复思量比较以后,改变了想法。
必须要承认,我跟妻都比较在乎“颜值”。这颜值指的不是长的漂不漂亮,而是从视觉的角度发现的一些细节。那划片的学区房根据排名来看,还算靠前,从全市的整体水平来看应该也算不差。不过,瞧他们学校搞的网站,看看网站上学校的日常照片,再读读网站上公布的信息和文章,我心说:这么多年过去了,为啥这些学校还是在搞形式主义?还是充满应付差事、官僚主义的味道?难道费这么大劲,彻底改变全家的生活节奏和状态,至少持续十几年,就是给孩子创造这么一个虚伪而功利的学习环境吗?
于是,我跟妻又开始想尽各种办法,查资料、咨询行家等等,为孩子的择校考虑另外一种可能。在那时,我们如果放弃这个学区名额就只能选择私立学校了,所以便找到各种数据和分析报告对北京的私立学校进行筛查。幸好我的表哥对这个领域非常了解,他女儿就在一家私立学校就读,孩子已经上到中学,整个人感觉还是不错的。谁都知道,私立学校约等于贵族学校,学费和其它杂费的开支是一般工薪阶层无法承受的。在北京这个地方,有钱人遍地都是,私立学校也有很多,就我们的经济状况,只能选择价位中等偏下的学校。私立学校的教学体系大约有三种——针对美国的、针对英联邦的和国际通用的,不同的学校不一样,我们当然选择国际通用的,因为不想这么早就把孩子未来的去向锁定。但我们最在意的不是课程而是学校本身的教学理念。
大多数私立学校都是突出英语授课的,英文课的比例和质量也几乎成了衡量私立学校水平的重要因素。这一点其实是我们最担心的事。本来咱是个中国孩子,可从小就装上一个英语的系统,以后长大了再怎么努力恐怕也很难建立起汉语的思维体系来。好在之前了解过关于潜意识、语言学方面的知识,知道人的思维模式是跟语言密切相关的,用什么母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就决定了更能接受哪种文化的传承。以此为依据筛掉一些学校并不纠结,只是感慨如今很多家长并不一定知道这一点。很多家长以为自己的孩子从小就掌握了一门或多门外语,将来也就可以不在国内混了,可以跻身西方的上层阶级,从此改换门庭洋气起来。殊不知随着这些年出国求学和生活的人越来越多,暴露的文化水土不服的问题也就更多了。文化土壤是孩子成长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我们希望学校在中文授课的比例和深度上能有个特色。这个选项可以淘汰掉一半以上的学校。英文课比例降低还有一个现实好处就是学费会低廉一些。
私立学校在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方面是强项,又有外教老师授课,使孩子领受多元化的文化熏陶。因为是自负盈亏,学校的管理者与教师从上到下都会比较敬业,非常注重孩子和家长的口碑。私立学校普遍比较在意整体校园文化的建设,“颜值”也都还比较高。所以整体校园品质相对高些。学校是孩子从幼年就浸泡在里面生活学习的地方,这个空间里的任何视觉符号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会延续人的一生。在这方面,普通公立学校都不是很在意,无论多么有名的学校都难免流于粗糙化和表面化,基本上是领导的审美决定了单位的整体形象。不过凡是不能走极端,有些私立学校则过于洋气了些,建筑看起来比较土豪,将高尔夫、骑马等课程作为必修课。这说明此类学校将奢华视作荣耀,真的“贵族”了起来。我想,这些学校里的孩子若是将来赶上家道中落,不知还是否有机会去打高尔夫。
太贵的不去,太美式英式的不去、太远的不去,太便宜的不敢去。招牌叫的响口碑不咋地的不选,只招有国外身份的与我们无关,入学考试很难还要托人找关系的嫌麻烦。如此这般,剩下的名单就很少了。接下来,我们就开始逐一登门拜访。参观学校的内部设施和教室细节,再跟教学负责人聊聊天,就大体知道这几家学校的情况了。按理来说学校里的任何一个教师都应该很清楚该学校准备怎么在孩子这张白纸上描绘出预想的图画。如果接待参观的人这些基本的教学理念都说不太清楚,那就可以列入黑名单了。另外,据我们观察,有些公立学校出身的校长办校虽然很有号召力,但难免还是有些公立学校带来的形式主义习气。另一些所谓完整接受西方某教学体系的学校则会给我们一种文化上的疏离感、陌生感。
在排除掉以上几种之后,再比较一下学费水平和离家远近,于是选定了现在这所学校。
这所学校好吗?只能说,这是我们目前最佳的选择。
常有人会问,你们现在住的地方周围就没有学校吗?别人家孩子不也都上呢么?
确实,别人家孩子是在上,不过那真的是没条件选,或者根本对教育不上心。别以为北京的教学质量都很高,实话实说,很多北京的小学还不如我老家县城的小学教学质量好。小地方的生活虽然不如大城市条件好,但却有一种朴实和宁静。
也有人会问,你家孩子上了私立将来一定准备出国留学了吧?
还真没想那么远,未来十几年以后的事谁说得准呢?妻看最近一段新闻后常说,欧洲国家都没去过呢,就已经乱成这个样子了。于其过早的锁定未来,不如关注当下,对目前孩子的教育做出更好的安排。如果单纯指望名校、名师、优越条件等就能把孩子教育好,那就打错特错了。
去年遇到雪师以前,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我心里有很多疑惑,究竟该怎么培养孩子,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其实是说不清的。关键是,连我自己都不知道该做个啥样的人,还怎么对孩子做出指导呢?给孩子选择学校我可以用排除法去做,但是并不意味着自己有独立的教育理念,依然还在迷雾之中。现在才知道,人格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家长的言传身教更是重中之重。
遇上雪师有多么幸运是用语言文字无法表述的,懂的人都知道。另有一个幸运是一年前就筹划的营地项目终于有了灵魂。当教育理想遇上营地项目以后,一个完整的蓝图就这样逐渐清晰了起来。日常生活、工作事业、信仰追求,全部都可以在这一个目标上得以整合,并且可以将我获益的经验与方法广泛的传播出去,这是我的幸运、妻子的幸运、孩子的幸运、全家人的幸运,也是所有跟我一样的家庭的幸运。
看着眼前在操场上欢蹦乱跳的孩子们,我心里在冲着学校的老师们大声呼喊:你们是背负巨大责任的一群人,我同样也是。你们敢把自己的孩子放到这所学校里受教育,说明你们至少对得起良心。
我们做的教育项目不仅要对得起良心,让自己的孩子以及普天下的孩子受益,并且能引领一种教育的风向,为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多更好的选项,让这个世界多一份质朴和清凉。
青苗国际双语学校,希望你能成为托起未来的快乐苗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