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里云的云栖大会「数加」专场,一位智能制造的演讲嘉宾,提了一个问题:什么是智能,什么不是智能?如果说数控机床就是智能,传统的就不是智能,那么智能制造早就已经开始,并不需要现在才来聊这个话题。进而,他举了iPhone做例子:智能手机(Smart Phone)的那一点点「智能」体现在哪里?是因为它体验好?是因为它有操作系统?是因为它整合了很多功能?并不是,第一,是因为新的传感器提供了新的数据采集手段;第二,手机能够联网;第三,提供了二次软件开发的平台。
或者,我们可以更直白的说,智能手机之所以和过去的功能手机不同,是因为智能手机是一个全新的数据采集、存储和计算的平台。只有从这个维度理解,才能真正解释「智能」这个词的涵义。
借着这位嘉宾的话往下说,
首先,大量的传感器包括陀螺仪、GPS芯片,乃至多点触控触摸屏等等的引入,让智能手机具备了和以往功能手机完全不同的数据收集能力和效率;
其次,低廉的通用计算、低廉的网络传输费用和高速的移动网络、Wifi等等,则让包括手机厂商和第三方app开发者能够低成本地传输和储存这些数据;
最后,手机本身计算能力的提升,则让这些新的数据找到了用武之地,比如说我们跑步的时候,iPhone通过GPS芯片纪录的位置数据,就能帮助我们知道今天跑了多少公里,和昨天相比多跑了多少距离,这周平均跑了多少距离。而第三方app开发者就可以利用这些数据,结合算法去进行相应的二次开发。比如说,看看跑过的路线的形状,是一个「王」字还是「口」字。
因此,尽管智能手机的英文原本为Smart Phone,并不「智能」,但是,站在数据的维度来理解,这么翻译也并没有错。
所有的「智能」,都要从「数据上云」开始。这个话题我曾经在之前的文章里聊过,这里就不展开阐述了,有兴趣的可以去翻我聊「大数据业务」的那篇老文。站在「智能」的角度,讨论数据的「可采集」、「可连接」、「可使用」是比单纯讨论大数据更有意义的事情。
很多家电厂商一厢情愿地认为,通过电商渠道和社会化媒体,就可以收集大量的数据,用于预测顾客的购买行为。譬如说,智能冰箱在冰箱里牛奶喝完的前一天,就可以根据其购买日期和纪录猜测到并自动提醒户主购买牛奶,然而,在这个数据并不来源于在冰箱本身内部附加的传感器,比如说重量传感器或者摄像头之类的情况下,很难说,这种场景是现实可行的。
作为一个智能家居的实践者,我在新家里面安装了大量的智能设备和传感器,但最后使用体验却很不好。其中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传感器收集的数据非常不精准,我在床头装过动态传感器,设想的场景是,半夜起来上厕所的时候,只要我一下床夜灯就自动亮起,但是,尝试的过程中,发现传感器过度灵敏,哪怕手伸过去在床头柜上拿东西,也有很大可能触发夜灯,频繁开关的夜灯,让我只能放弃这一场景;二是所谓的智能场景,还只能做到重复执行,一旦出现意外,就很尴尬,比如说我在门上安装了传感器,设想一旦进门,智能灯泡就会自动亮起,一旦出门,智能灯泡就自动关闭,然而,碰上我短暂出门扔垃圾的时候,我并不希望它关闭,因为家里还有人在,我就只能掏出手机,经过4-5次点击,切换场景,扔完垃圾回家再经过4-5次点击,切换回来,非常不方便。
第一个是数据的采集和连接问题,第二个是数据的二次开发也就是算法问题,某种意义上,这两个问题,就是接下来大部分数据使用者会面临的问题。
或者,就命名其为「智能」问题罢。
人了解世界的时候,都是先问who & where,慢慢学会问why,当对答案不满足的时候就开始问how,所以,knowhow才是人对世界的回答。谢谢关注Knowhow_Ho,何夕一言堂,这是我对世界的回答,一家之言,不求正确,但求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