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多数外地人一样,我最早知道贺兰山是在岳飞的那首《满江红.怒发冲冠》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岳飞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千百年来,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抵御外辱的精神图腾,而他的这首满江红更是脍炙人口,读之让人热血沸腾,连带着他笔下的贺兰山也因此根植于中国人的心中。
上中学时第一次在《满江红》中读到贺兰山,到现在已近二十余年,而我也从懵懂少年进入不惑之秋,当听说要到宁夏内蒙出差,还要途径贺兰山时,我竟在一瞬间怦然而动,多年的军旅生涯后,内心潜藏着的那份跃马扬鞭踏破贺兰山缺的梦想又一下子活跃起来,我仿佛是寻觅久别的朋友,迫不及待的想搜寻起有关它的一切消息来。
贺兰山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交接处,南北长220公里,东西宽20至40公里,平均海拔3556米。
关于贺兰山名称的由来,通常的说法是其山势雄伟,若万马奔腾,而“贺兰”两个字在蒙古语中是骏马的意思,因而得名,另一种说法是,古代的鲜卑贺兰氏人曾居住于此,因此将此山也命名为贺兰山。
关于这两种由来,孰是孰非尚无定论,但从飞机上遥瞰贺兰山,一座座光溜溜的山峰在脚下掠过,就像光溜溜的马背,真有万马奔腾的感觉,因此我个人是倾向这第一种通说的。对其质疑,一个重要理由是蒙古到公元13世纪才崛起,而在唐诗中贺兰山的名字却早已出现了,如“贺兰山下果实成”,在我看来,蒙古13世纪才崛起肯定是没有错,但贺兰山向被绵延至蒙古草原,那里可是世代居住着蒙古人的,即便没有形成大的部落或国家,也不妨碍人们用蒙语的音译来给贺兰山命名啊。况且这和后面的因鲜卑贺兰氏居住于此而得名,也未必就冲突的。
贺兰山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将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和风沙阻挡银川市之外。从银川市区出发乘车向西,穿越贺兰山一百多公里后就进入了内蒙古自治区的阿拉善盟地区,仅仅一山之隔,却完全是两个世界。东面位于贺兰山脚下的银川市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而贺兰山的西面则是莽莽黄沙、大漠戈壁,在银川市的西夏公园,小桥流水,曲巷回廊,真有置身江南的感觉,在阿拉善盟的沙漠戈壁上,则是“大漠孤烟直,长虹落日圆”的壮美与苍凉,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化神奇,我们每个人不过是沧海一粟,不得不感叹自身的渺小与卑微。
从贺兰山以东起,黄河沿着贺兰山向北,再由于阴山阻挡向东,后沿着吕梁山向南,形成“几”字形,圈绕其间的银川平原、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部分地区,就是史上著名的河套地区。北方的游牧民族,突破贺兰山,得到河套地区,不仅水草肥美,改善生存环境,进而争天下。贺兰山南面的中原王朝一旦控制住河套地区,就可在河套地区养马,建立起强大的骑兵,凭山据守,进可北上驱逐鞑虏,退可御敌于国门之外。因此,贺兰山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能否控制河套地区,出师贺兰山,也是衡量历代中原王朝是否强大的一个重要标志,像强大的汉朝、唐朝在鼎盛时期都将这一地区牢牢控制在手里的,除了阴山,恐怕再也没有哪座大山像贺兰山一样长期处在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反复争夺之中。
正因为如此,历代留下的有关贺兰山的诗词作品都多与战争有关,多为边塞诗歌作品。如王维的《老将行》“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卢汝弼的《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的“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等等很多,当然,这其中还是以岳飞的满江红最为有名。
关于岳飞《满江红》中的“踏破贺兰山缺”,现在也有人提出了另外的出处,一说是河北磁县有一座山也叫贺兰山,因宋朝1005年有一个叫贺兰真人的道士在那里修炼而得名。还说什么,当年岳飞抗金时河北的贺兰山才是金人的境内,这在我看来纯属是今人为了发展旅游故意炒作或者个别所谓的学者哗众取宠之说,根本就不值得一驳。理由很简单,河北那座此前名不见经传的小山,太小了,又非军事重地,根本当不起岳飞那“还我河山”的凌云壮志,他“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铁血豪情也只有西北贺兰山这道千古雄关和古战场才能承载的下。
早在河北这座小山由原名西山改名贺兰之前,唐带和两宋的诗词作品中用西北的贺兰山指代边关早已是司空见惯,除了前面的提到的还有宋代强至《送刘嗣复都官赴辟秦州幕府四首》中的“十万强弓略未弯,妖氛渐灭贺兰山”,司马光的《将军行》中《贺兰山前烽火满,谁令小虏骄慢延须臾》等很多,岳飞自然是沿用前人的典故。
金国与,匈奴一样同属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北方的游牧民族南下中原自古以来只有两条战略通道,一条是自北方翻越阴山攻克长城,一个就是自西北突破贺兰山直取河套。西北的贺兰山与东北的黄龙府一样,早已是古时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象征。身为一代名将、民族英雄,岳飞笔下的 “踏破贺兰山缺”与“直捣黄龙”一样,意味着将金兵彻底的驱逐出中原,还我河山。巍峨雄关,岂是河北一个不知名的小山可当得起的,将军的战马自然是向战场。
贺兰山,自古以来就是一座战场,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围绕贺兰山和河套地区的争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仅仅元朝与西夏、明朝与鞑靼就进行了长达几百年的战争,无数的将士埋骨其间,以至于中国的各大山中,没有一座山像贺兰山那样长时间的处在战争之中,以至于被一些人称为“鬼山”。直到清朝时,蒙古额鲁特、和硕特等部开始在贺兰山西边屯牧,这里持续千年的军事对峙局面才得以根本扭转,贺兰山连同他西北的北方游牧民族的后代和土地才真正完全融入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
当历史的硝烟散尽,在这里面对莽莽关山,黄沙古道,想想那些长眠在千年烽火中的边关将士,我们会更懂得和平的宝贵,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是多么值得珍惜,想想岳飞那“怒发冲冠、凭栏处”的一腔热血,沉淀在中国人血液里的爱国之情便不禁盈怀荡漾,她激励了多少中华儿女为了保家卫国慷慨激昂血战沙,贺兰山是中国北方各民族发展融合的历史见证者,它传承和承载了太多的民族精神。
时至今日,贺兰山东面的银川平原早已是一派塞外江南的繁荣景象。从河东机场乘车到银川市内,路上当地的司机师傅知我是外地人,热情地给我介绍银川市去年刚庆祝自治区成立60周年,他对市新区这些年的发展变化显然很满意。我认识的一个穆斯林大姐告诉我,她的阿爸说党比儿女还亲,每个月政府给他们补助600多元钱,子女每个月也没有给上那么多。如今,各民族的同胞虽然还保持着不同的信仰和习俗,但大家都能和谐相处,每个人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份子。
而贺兰山的西面,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的戈壁上,阿里的蚂蚁森林已经初具规模,土地的沙漠化正在得到有效控制,听央视的报道说,中国2018年新增的绿化面积占了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的四分之一,站在戈壁滩上,看着脚下那不屈不挠的骆驼刺,我们美丽中国的梦想不也正在变为现实吗?
我所住的宾馆就在银川市郊区,贺兰山的脚下,此刻站在阳台上眺望贺兰山,一轮金红的落日半掩在山间,夕阳的余晖下,光秃秃的山脊若人若现,我仿佛置身在千年的光影之间,扑面而来的是历史的沧桑,是的,贺兰山像饱经风霜的老人一般护佑着她脚下的人们,也没有那座山像她一样经历千年的烽火硝烟,她是一部厚重的历史,一座天然的丰碑,矗立在中华民族的大地上,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发展步伐。
想想从长白山下来到贺兰山下,一路西行下来,我忽然有种写诗的冲动:
朔风暴雪未觉寒,走马西行上贺兰。
莽莽黄沙埋古道,悠悠落日枕雄关。
千年烽火丹青在,百二雄师血泪干。
喜看各族齐奋进,同心筑梦启新篇。
我不工于诗歌,但此时此刻,这诗和以上文字却都是我内心真实的感受和想法,我深信,下次再有幸来到贺兰山下时,这里会变得更美、更好,我们和我们的国家也会变得更美、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