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 | 观以双眼,写于内心——陈晓齐的写意国画

画 | 陈晓齐   编辑 | Wayne

导语

写意画主张神似。董其昌有论:“画山水唯写意水墨最妙。何也?形质毕肖,则无气韵;彩色异具,则无笔法。”明代徐渭题画诗也谈到:“不求形似求生韵,根据皆吾五指裁。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陈晓齐先生的【境由心生】系列写生作品,他把客观物体的存在状态与多年积累的写意国画视觉经验相结合,通过观察视觉的景,书写心中的境。现在,让我们抛开外在客观物象对我们心灵的束缚,给灵魂一双翅膀,去他的写意水墨里寻得内心深处的那一方天地。

国画·陈晓齐

1985年至1988年学习陶瓷美术

1988年至1992年从事陶瓷彩绘工作

1992年至1996年于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学习,获学士学位

1996年至2016年于大学教书

2001年至2002年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习装潢专业\环境艺术专业课程

2005年至2008年于韩国东明大学学习影像专业,获设计学硕士学位

2001年至今于北京朝阳区马泉营村创建个人艺术创作工作室

2016年在北京宋庄、河北唐山创建冷墨艺术中心

从他的画里,我们看到在雪地里的一棵树、看到壮阔大气的山水、看到杂草与芦苇在夏天的沼泽旁茂盛。但写意画可贵之处便是它不能以“形”去下一个死定义,抛开视觉的束缚,当我们用心灵去感悟时,看到的或许便是雪地里那躬着腰坚毅前行的冒险者、秀美的山水里居于茅庐与知己把酒言欢的隐士、以及沼泽旁划着舴艋小舟玩闹戏鱼的孩童们,欢笑声不绝于耳......

每一幅画都有自己的“境”,这不是用双眼捕捉到的,而是要用心灵去感受的。以心性书写,用内心去感受,这便是陈先生“境由心生”系列作品的初衷。

观赏陈先生的画,感悟画笔与墨水外的内心世界,我们看到他在符合中国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美学理论的同时,又利用了西方对景写生的绘画方法。中国传统绘画里是强调目识心记的,写意画往往都是在一定的造型套路里,强调心性书写。陈先生这些写生做到了面对实景的书写心性,挥洒自如,又不流于造型俗套,实在是难能可贵。

(说明:本文图片由陈晓齐提供,画作为作者原创,未经作者许可严禁商用。)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荒沟一片凉,流水过孤村。 长安有谁问,衰颜借酒人。 夜窗听暗雨,犹记江南阴。 斜阳访花树,载情醉柳林。
    陽春阅读 435评论 2 9
  • 请用温暖的心想我, 在岁月的尽头, 在光阴墓的旁边, 在细雨绵绵的清晨, 在繁星点点的午夜, 在多年以前的往昔, ...
    闰七阅读 227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