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人是根本,尤其是当我们了解了汉字“人”的来龙去脉,将教练技术与中国古老智慧进行融合和嫁接,创造出富有东方文化特色的人本教练模式后,这门新兴的管理技术被赋予了更加鲜活的生命力,成就了更多人的人生。
问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工具。孔子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不把向学问、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成可耻的事,形容谦虚、好学。其中的请教是通过“问”来实现的。
问是有技巧的。《礼记·学记》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于提问题的人,就像砍伐坚硬的木头,先容易的地方开始而把坚硬的节疤留在后面,时间久了,那些节疤也就脱落分解了。不善于提问的人则与此相反。
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很多时候,问题往往比答案更重要。”提问是思考的前提,哲学始于提问。哲学家们认为,提问是向“他者”提问,要想提问,首先得肯定“他者”,得肯定提问是“对他者”提问这个前提。教练的发问首先也要肯定是向被教练者发问,肯定所有的发问都是关于被教练者的,这是发问始终不变的前提。
聆听是有方向性的,发问让这种方向更为集中,能够帮助教练更有效地聆听。当一个人说“我很累”,听到的是他讲累这个事实,那究竟他为什么而累,究竟他是不是真累,惟有通过不断发问才能得知。发问是反馈区分的一种形式,帮助教练进行有效区分。
发问的出发点不同,对方的反应也会不同。一位财务经理在工作中不小心出错,领导问他“我提醒你很多次了,你为什么还是出问题?!”这个发问带有很强的批判性,领导者的出发点不是问原因和办法,而是质问和指责。对方在强烈的批判气氛中,情绪会更加的紧张,有的人选择了设法掩盖自己的责任,而不是将焦点集中在解决问题上。如果领导的出发点是解决问题,不妨这样发问:“如果这件事情从头再来,你会看到什么不同的做法,可以创造出不一样的结果?”对方就会认真思考,提出有效的对策。
发问有两个不同的出发点。一个是批判性的,批判性的发问表明发问者已经产生了负页的看法,就像上面的例子,领导者对财务经理的满溢于言表。同时发问者表明只有他自己的观点是对的,“提醒你很多次,你还是出现错误”,证明我提醒你的是很正确的,你不听我的,所以才产生错误。批判性的发问充满指现的语气和内容,有些人直到对方俯首称是还不罢休。这个出发点很容易影响对方的情绪,会引起对抗关系。财务经理捅出娄子,心里诚怕诚恐,只想把损失降到最低,领导者不断指责性的问他,可能让他产生烦躁和抗拒的情绪,最后采取逃避和推卸责任的心态去处理问题。
另一个出发点是启发性的。启发性的发问者愿意探索新的事物,在面对问题时关心的是如何解决问题。启发性的发问打开对方的心扉和思维,找到很好的解决之策,也会让对方感觉到一种支持,可以挖掘出更多不同的观点,从而创造出双赢的关系。
人们在探索自然规律的时候,喜欢问“为什么”,很多重大的发现,都是在“为什么”的求知动力驱动下产生的。应该说,问“为什么”,然后寻找答案是人类探究未知世界的一条重要途径。可是,在人际沟通中,针对对方问“为什么”不是有效的途径,相反,它经常会让对方生气和沮丧。
科学探索上问的“为什么”,是着眼于未来的“为什么”,目的是探求更多未知的事情;人际沟通中问的“为什么”,是着眼于过去的“为什么”,目的是指责和批评。发问中常见的现象是人们把自己的看法变成问题去问别人,他们不是想问题,只是借用发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这些问题往往以“为什么”开头,要达到的目的是为了证明“我是对的,你是错的。”
发问的问题的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封闭性问题,不需要对方多想什么或多说什么,只要回答案“是”或“不是”,例如“你喜欢这份工作吗”、“你有没有觉得自己不对”、以及“你愿不愿意改进”等;开放性的问题,不是用简单的“是”或“不是”就可以回答的,必须将自己的想法、需要、感受、观点、经历、兴趣和目标等说出来。例如“你认为怎么办”、“你有什么实际困难”等等。
封闭性问题是为了求证事实,开放性问题可以获得更多的观点;封闭性问题设置了范畴,开放性问题打开了空间。两类问题都重要,关键是要用对地方。在需要对方肯定一个事实的时候,用封闭性问题,比如“你有没有完成任务”的发问,是想让对方看到并重视他没脘成任务这个事实。要探险询真相,打开更多可能性,就需要开放性的问题。
发问是反映真相的很好的手段,发问是探索的开始。教练是“无我”的镜子,在发问的过程中要保持中立的心态,以启发性作为发问的出发点,并且多问开放性问题,这样才能帮助对方看到自己的盲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