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孩子崇尚对话、平等、独立、和谐相处、交朋友等教育理念的当下,有时学琴是件凶残的事情。
学琴往往伴随着打骂,伴随着琴前激烈的对抗。因为没人孩子愿意在别的孩子疯玩的时候、看电视的时候,还要坐在琴凳上反复苦练。琴声悠扬,但练琴期间没有美妙的音乐享受,没有动听的音乐感化,有的只是枯燥、无味,一遍又一遍的重复。
这些年多多少少听说了一些练琴孩子的故事。
98年刚上班那阵,一个月工资收入500多元,随后几年慢慢涨了一些,大概也就是千八百的。那时候一架钢琴的价格约摸8千至1万。那时候一座80多平米的房子,地区级城市7、8万都算大价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比我早工作一年的同事。在女儿2岁多时,从市里买了一架钢琴回来,一万二。我们都认为她有些疯狂,不理解她的做法,像是看一件不可理喻的怪事一样评论着。问她时,她说不指望孩子成为什么名家,就是从小培养孩子的气质,挖掘孩子的天赋。
什么事都是一阵风。随着她女儿学琴开始,慢慢大家都淡忘了。她每周重复着小镇到市里的路,带着女儿找名师学琴。偶尔听她说,女儿琴学的不错。我们想也许当初她下狠心买钢琴的决策是对的。
再后来,随着工作岗位变换,联系少了。她女儿琴弹的如何,也未曾听说。直到2018年,她女儿要高考了,隐隐约约听了一些消息。原来是从小镇到市里,后来他们也搬家了。这些年来,她女儿坚持下来了,并喜欢上了钢琴。同事似乎也想让她走艺考,他们也按照这条路进行规划。
每此从县城到省城光路程要花费5个小时,在音乐学院上2小时的课程,而且收费奇高。后来老师让他们天天都来,时间全花在路上了。他们咬牙坚持,可在一次学琴过程中,老师一句龌龊的话,伤了女儿的心。原本阳春白雪、高雅、清畅的钢琴世界瞬间崩塌。女儿对老师非常的话非常愤怒,坚决不愿意再练琴,结果手忙脚乱,临时补文化课。最终女儿被一所理工类学校录取,结果还不错。
希望有一天她女儿会原谅老师,也与自己的美好的钢琴梦想和解,曾所付出的一切都会融在生命里,都会点滴影响着未来。
兜兜转转,我在西安城认识了新同事。他比我年长,渐渐也听说了他陪女儿练琴的故事。之前他在西北偏远的一座小县城。女儿很小的时候,他想让女儿学钢琴,可那个年代,整座县城没有人能教授钢琴。他不甘心,每周末两趟,七八十公里的车程,多是山路,他带着女儿挤公交车,去市里学钢琴。就这样一复一日,年复一年。后来,他搬到了西安城,女儿也来到西安上学。
我没有打问他女儿学琴的过程,但我想没有那个孩子的学琴是快乐的,都是在痛苦中坚持下来。他女儿很出色,没有走艺考,高考时去了香港读书,后来在美国读研究生,毕业后在上海工作。
无独有偶,一天读了一篇《拴在琴凳上的十年》,也是我所在单位里的故事。只是我们不认识,她在另外一个工区。
她被人称作疯女人,在八九十年代时,夫妻俩月工资加在一起也就三两百元,硬是买了一架德国原装进口钢琴。女人带着女儿每周从马家滩辗转4个小时到银川,然后学1个小时的琴,加上吃饭休息,来回要10个小时。每周末顶着星星出门,回到家又是满天星斗。单趟4个小时。她当时的做法被同事认为是疯狂的,不可理解的,大家私下相互议论:你知道马家滩有个疯女人,每周带着娃去银川学钢琴,简直是疯了。
学完琴回来就是琴房冷板凳的苦练,她被母亲撕过琴谱、打红过手、拉下过琴凳。在挨打时,她多希望父亲能帮帮她,后来她问过父亲为什么她挨打时,父亲从不来看。父亲说:太惨了,不忍看。她经常被锁在家里练琴,有同学来找她,没有钥匙出不去,同学也进不来,两个小姑娘就坐在地下,隔着房门聊天。
就这样坚持了十年,只是后来他们搬到了银川,学琴之路短了一些。在努力十年之后,某一天专业老师明确说:这孩子不适合钢琴专业,孩子的手太小,付出数倍努力,依然弹得非常吃力。
学琴之路,戛然而止。
后来,她上了高中,然而开始怀念有钢琴的日子,然后在某年某个时候她忽然和以前的生活和解了。作者写道:自己最终收获的,远比曾经付出的多。我无比感激童年的每一首钢琴曲,从维也纳古典学派到浪漫主义,让我在往后学习时,不断彼此影响和融通。
也许反复弹奏那些名曲对心灵上的碰撞产生的美妙是我们无法感知的。
这个学琴的姑娘,最后上了大学,留在北京工作。
但我也听过,学琴很和谐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也是一个女孩,今年刚上浙江大学。先是琵琶、再是钢琴,而且在高中之前全部完成。一切显得流畅顺应。因此,过程似乎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因为一切都那么自然,想流水一样缓缓前行,水到渠成。
每一个有故事的经历都是非常值得纪念呢,因为这些日子的别样不同。每一天都是一样的,我们容易淡忘,记住的都是曾经艰难的过往。然而日子就是在经历磨难、经历奋斗才滚滚向前,舒服产生不了未来。
我们往往所怀念的,就是我们曾经的奋斗,曾经的咬牙坚持和磨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