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十几年前的老剧《六尺之下》,编剧十分有功力,没有自带光环的完美主角,每个剧中的形象都立体饱满,如同你我一样,都是切实地扎在生活土壤里的普通大众,剧中的Ruth就是这样一个平凡又复杂的存在。
Ruth,一个刚死掉丈夫的女人,三个孩子的母亲。她敏感,她脆弱,她固执,她想重新规划和掌控自己的生活,却无法轻易跳脱旧有生活的惯性。此前,她总是最后一个知道这个家正在发生什么的人,现在她想真正进入儿女的生活,在得不到儿女的信息反馈时又变得失落而狂躁,再一次陷入作出改变之前的压抑中。
她想改变,但每次的改变总是显得刻意而突兀,她需要和过去的自己来个郑重其事的告别。她通过观察交流对象给她的反馈来自我确认,她甚至需要听见自己提高的语调来确认她真的是在改变。
在丈夫死后,她想和过去的生活划清界限,退出家族企业,重新去花店找了一份工作;她为了改变家庭氛围参加互助会,却收效甚微;她想给她的俄罗斯男人无微不至的照顾,当发现对方开始对她的“周到”产生厌烦时,又握着自尊心抢先说了分手。
我理解她在家庭晚宴上的细微情绪波动,理解她每一次的声调提高,理解她不时表露的控制欲,因为这些都是她与自己进行的辛苦抗争的一部分,而我们都曾与自己打过或大或小的战役,知道要打赢这场战役是多么的不容易。
想要改变一个根深蒂固的习惯,不容易;放弃一个曾经深爱但任然错过的人,不容易。我们不停的自我说服,却又自我放纵;几次下定决心,却又被卷入惯性的洋流,难以脱逃。反反复复中,体味人生,理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