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业
刚毕业那会我一直认为创业就是资源整合的过程,即把大家手上掌握的资源整合到一起,然后成立家公司,就是创业。我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干的。
毕业工作4年,有一次在咖啡厅,找了一个朋友聊天。我说:“你看,我现在手上有这么多资源可以利用,但还缺少另外一块资源,正好你那里有,不如咱们整合一下,开个公司,一起创业吧?”说完以后,朋友考虑一下,说那初始资金从哪来?我说···
最后,在一些事情逐渐得到确定的过程中,这件事情就开始了。
两年后的一个晚上,那应该是北京的11月份,在电话里,我跟我的和合伙人说,我要撤出。后来,我不记得电话里都说了些什么,只记得因为信号问题中断了电话,然后彼此都没有再回拨回去。
今天早上刷牙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这个事情,我记得当初决定撤出的时候我很平静,现在看来可能是当时确实觉得所做的事情已经没有意义了。
为什么会说所做的事情没有意义了?
我想这就要从当初创业时的想法开始说起。
之前我认为,创业就是大家各取所需式的整合,然后把整合出来的东西放到市场上去就可以了。如果单看这一个说法,这个逻辑没有问题,但如果创业的过程中只想到了这一条那就会出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原因很简单,创业者要面对的是充满竞争的市场,而不是自己认为的那个市场。解释一下,其实很多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都习惯性的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就像那时候的我,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揣测上帝的想法,现在看来,我的愚钝已经得到了上帝的“眷顾”。
这里举个例子,当初公司运作到第二年的时候,当时互联网金融概念异常火爆,我们基于公司业务的基础,也开始投入资金去搞,初步测算了一下,资金上面还可以维持半年,心想应该会有一定效果。但就是这半年,彻底把公司拉进深渊。
关于这件事情的失败,最初我并没找到真正的原因,而是在我接触互联网这二年,我才开始慢慢理解问题出在了哪里。
今天看来,其实也很简单,就是人的思维方式出了问题。首先,创始团队成员并非无能力,而是成员并不了解互联网,我们总乐观的认为互联网市场中充满了金子,但并不知道互联网更“像”是一个工具,而不是金子本身。
还有一点就是,当大家都在用这个工具去挖金子时,有的人已经挖了很多年,有的人虽然刚起步但工具用的很熟,而我们呢?连工具都没弄明白的时候,却总想着别人能挖到,为什么我们挖不到?(这里特别想借用大学高数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来自省:“别拿无知当个性。”)
其实整合资源并没有错,但要在整合资源的过程中考虑到你要面对的市场是什么?比如,我们要去航海,就不能整合了一堆骑行高手。
这个说法很简单,有人一定会觉得这和常识没什么区别。没错,这个很好理解,但我这里主要想说的是这个“常识”背后的思维模式。
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因为市场需要的才是有意义的。
有人会说这并不是什么普世道理,你看古今中外一些著名的画家,他们大部分都没有迎合市场需要,甚至在他们穷困潦倒的时候,依然坚持自己的风格,但最后却获得了伟大的成就,所以要想成就一番伟大事业不一定要跟着市场走啊?
我觉的这只是对市场需要的一种片面理解,这里不过多讨论,我想说的是,这些艺术家最终获得伟大成就的本质依然是因为获得了更多人的认可。
仔细想一下,难道不是吗?
所以,无论哪种形式,被需要才更接近本质,也是创业者最需要考虑的问题。
这个逻辑有点像SEO(百度搜索引擎优化)的选关键词,如果你要建一个网站,并且想很多人到你的网站来,那你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用户针对你提供的内容会在百度中搜索什么关键词?
然后你再通过用户的搜索习惯来调整你的内容(用户搜索习惯就是需要的一种表现),而不是由你的内容来考虑用户的搜索习惯。这样通过优化以后,你的网站才会有更多的人进来,你的内容才会被更多的人看到。
被需要还有另外一个层面就是价值。
再以SEO中做内容的部分为例,当我们通过关键词把用户到我们网站上是不是就结束了?当然不是,引入只是第一步,这就像你在闹市区开了一家店,别人能看见你的招牌,并且会进来逛逛,但最终是否会购买还要取决于你的产品好不好。
换一种说法就是你的内容是否被需要。如果这些内容是粗糙,同质化严重的内容,用户付费购买的可能性就会很小。
市场是检验一切真伪需求的唯一标准,用户不买账,唯一的原因就是你提供的内容不符合市场的需要。
在这里我把被需要(未被满足的需求)和优质内容(好的产品)统称为价值,价值就是市场需要的,也是创业的真正意义所在。
再回到我为什么会说所做的事情没有意义了?
因为我觉得我的勤恳和努力并没有向市场提供价值,而这种没有价值的勤恳和努力其实很廉价,甚至是无用的。
就我个人的创业案例来讲,首先我们面对的市场饱和度很高,提供同类服务的平台太多,未被满足的需求不明显。即便存在,大部分也基本被行业前三的平台所满足。
更甚的是,行业前三的平台还在无下限的向用户献媚,各种诱惑用户开户,而我们被逼的也只能照做,但这种东施效颦般的照做其实无异于自杀。
另一个方面,行业平台风控能力层次不齐,包括我们自己的平台,风控能力其实也很弱,这个方面涉及的行业内容比较多,有机会可以专门说,这里不多聊。
我提这个主要想说的是,我们的内容并不是优质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提供的是金融投资的增值服务,考验这个服务是否有价值的核心就是风控(如果正好有朋友在找投资平台,那请一定记住这句话)。
关于互金行业,我这里还想再说一点,希望能以小见大,给还走在创业道路上的朋友一点启发。
通过我的观察,我发现大部分企业被互联网金融这个概念所迷惑,而忘记了企业到底是要解决什么问题,我举个例子,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好,当父母的脸上自然有光;但反过来,孩子学习好是为了父母脸上有光吗?不是,孩子学习好是为了能够成为一个被社会需要的人,这里的逻辑很简单,只有被需要,他的劳动才有价值,才能有钱去交换更多自己生存所需要的东西。
互联网金融要解决的是资金融通的便利,低成本和信用问题,但你随便去查看一些类似的平台,你根本感受不到这样的价值存在,大家只是打着高大尚的口号,干着放高利贷的活。
先不要误会,我不是说这样不对(请原谅,因为这是这个行业的本质),我要说的是,高利贷是以损害一方的利益让另外一方获得高收益的方式,这完全不是互联网金融的共享、便利、低成本的内涵啊?如果企业经营者都用高利贷的思维去玩互联网金融,请问这样的企业能成功吗?可悲的是,这个现象还很普遍。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平台最终能存活下来,有些必然会消失根本原因。
用本篇的观点来说就是,思维方式错误+价值的无效输出。
对于创业的新认知
在网络生命体、内容创业概念迅速崛起的今天,我现在越发觉得,创业其实不并一定要开个公司,租一间办公楼,雇佣很多人。
因为我知道,创业的本质是提供有价值的东西,你自己写一个读书笔记能节约别人阅读的时间,这个读书笔记就是有价值的。当这个价值被更多人需要的时候,这个价值就会变大,然后你再写出更多的读书笔记,然后变现,这就是创业,只是规模比较小。
同理,要是想做的大一些,做的更有影响力一些,那就把更多有价值的东西集中到一起就好了。比如《得到》,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这里再谈一个最近比较热门的话题,关于人工智能对重复性工作的替代,有很多人会担忧自己所做的工作是不是重复性的,自己会不会面临失业的可能?这里我不做正面回答,如果大家认真看了这里的内容,我相信就会有一个更客观的判断。
最后我想借用特斯拉公司 CEO埃隆 · 马斯克在接受采访时说过的话来做下总结:
主持人问埃隆 · 马斯克:“你觉得你年轻的时候做了哪些事情,让你现在这么有影响力?”
埃隆 · 马斯克说:“我真的就只想做一个有用的人。”
有用就是被需要,被需要才会有价值。
如果对本篇内容有所认同,不妨在创业或者工作过程中,停下来认真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