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在哪本书的推荐中看到了《刻意练习》,很快就将这本书读完了。快的原因首先这本书确实比较通俗易懂,并且有大量的实例,不需要太过消耗脑筋去思考。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不知是翻译的缘故,还是作者本身的逻辑框架,后半部分的语言显得“重复啰嗦”,并且和前半部分的观点一致,读起来并没有那种引人深思的快感,不读也罢。不过这本书中的主要观点,倒是可以值得借鉴,帮助我们去纠正自己平常练习中存在的误区和问题。
很多人都听说“一万小时定律”,就是说成功的人并非天资卓绝,而是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如果一个人也能在自己的领域锤炼10000小时,那么他也能从平凡变得超凡。但事实是心理科学史上并不存在10000小时定律,它的魔力也并非在这个神奇的数字上。并不是说一个人只要在自己的领域坚持10000小时,他就能成为卓越的人。首先,任何一个专业领域,技能的练习时间和习得时间总存在10000小时的阀值。其次,练习的成果与练习的时间并不是正相关,练习方法也至关重要。如果只是机械地重复同样的步骤,为了达到一万小时这个目标,而在这过程中并没有寻找到有效的训练逻辑和方法,没有通过练习来弥补自己的缺漏,那么又有何进步而言。在许多领域,通往卓越的道路不是精确计算时间的结果,而是模糊与含糊不清的,并没有简单的模型通向伟大。
说到莫扎特,我们都觉得他是音乐的天才,但其实我们深究他背后的练习之路,可以可以说“天才也是训练的产物”。通过正确的练习和培养方法,他们才拥有这样的才华和能力。在这过程中,他们也更懂得去利用大脑的适应能力。也就是说这种能力并非是预设的,需要通过练习去挖掘这种潜能,而是去创造这种潜能。这时学习变成了一种创造能力的方式,而不是使人能学会充分利用他们自己的内在才华。这种练习方法被作者称为deliberate practice(刻意练习)。
那么到底什么是刻意练习,它的本质是什么?
先来看一下有目的的练习方式,因为这也是通向刻意练习的第一步。有目的的练习并非是单纯的重复着某项工作或者步骤,并且天真的期望着自己的技能能够在这些不断的重复中得到提升。它需要更具体的目标去引导你,需要更专注地投入于当前的任务,除此之外你需要及时的反馈,在这些反馈中不断发现自己的“缺陷”,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并且有针对性的弥补。在此基础之上,你需要尝试逼迫自己走出“舒适区”。
也许有目标保持专注能让你提高做某件事情的能力,但那并不是全部,它和刻意练习的差距到底在哪里呢?
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大脑是有适应性的,大脑的结构与运行都会为了应对各种不同的心理训练而改变。通俗的说,大脑就像人体肌肉,越练越大。而同样人类身体的适应能力也是难以置信的,尽管我们的大脑和身体的运行能力存在极限之,但并没有迹象表明我们已经达到了那样的极限。也就是说大脑的功能结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可以通过刻意的练习去重塑我们的大脑🧠。这也说明了走出“舒适区”的重要性,人的身体有偏向稳定性的平衡的倾向,如果我们不试图做出一些挑战,也就不可能有进步,当我们试图去打破这个平衡,大脑很快会适应,从来建立新的平衡,新的舒适区。你的挑战越大,变化也就越大,但切记不要太过。大脑对于处在舒适区之外却离得并不太远的“甜蜜点”上的挑战,改变最为迅速。
一旦我们理解了这种大脑和身体的适应能力,其实我们就知道潜能并不仅是身体本身所具有的,它其实是可以构筑的。很多人说做不到,并不是因为那已经达到了极限,或者不具备这样的潜能,而是他们已经习惯呆在自己的“舒适区”里,觉得这已经是很好的状态了。因而传统方法与有目的练习方法同刻意练习最根本的差别在于刻意练习会挑战身体的平衡。也就是说传统方法可能只是通过针对性的练习来发掘自身的潜力,这种方法并不需要跳出“舒适圈”太远,而刻意练习则是构筑潜能,迫使大脑不断地去适应新的平衡,让那些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变成可能。
那么如何打破原有的平衡并建立新的平衡呢?
刻意练习需要创建有效的心理表征,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简单理解就是能够抽象出事物的普遍结构模型,在一系列事物中找寻普适的规律。既放眼全局,看见“整片森林”,又能专注于细节,观察“一棵树”,基于心理表征,我们可以快速地处理大量的事物,通过理解和解读将其存于长时记忆中,将各种模式内化于心。在必要的时候,我们可以轻而易举的对其组织分析,以形成对未来的决策指导。
在客观条件是刻意练习与有目的的练习最重要的差距在于,第一刻意练习所在的领域一定已经有一定的发展,也就是说这个领域中必定有一些杰出的人物,他们与刚进入这个领域的人有明显的差距。其次可以练习需要一个好导师,能够为受训者提供相应的指导,并且有及时的反馈,指出学员的不足之处并提供训练方法,监测学员的进步。
同时在使用刻意练习时我们需要摒弃三个错误的观念。第一就是认为人的能力受到基因特征的限制,在面临大的挑战的时候会有很多消极的情绪,任务“我不行”,“我没有那样的能力”。换言之,你需要有足够的信念,乐观的态度,因为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正确的训练得到提升,塑造自己的大脑。
第二个错误的思想是认为只要练习足够多的时间就可以擅长某事。然而事实时间并不是让你获得提升的秘诀,如果你在某件事情上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着相同的步骤,这并不能让你获得提升,反而会导致停滞不前,并缓慢地出现下滑。第三个错误的观念就是,想要提高在某个领域的技能和绩效只需要通过努力,然而缺乏正确的练习方式,即使加倍努力,也无法获得进步。
因此,获得专业发展的传统练习路径与刻意练习的核心差距就在于知识和技能的差距。传统的方法一直是先找出关于正确方法的信息,然后让传统的方法一直是先找出关于正确方法的信息,然后让学生运用那些知识。刻意练习则只聚焦于绩效和表现,以及怎样提高绩效和表现。学生运用那些知识。刻意练习则只聚焦于绩效和表现,以及怎样提高绩效和表现。
那么我们如何在生活中运用刻意练习,以达到提高绩效和表现的目的呢?
首先,我们需要一位好导师。在单独练习时,我们需要依靠心理表征来监测自己的表现。然而很多人尤其是在练习的初始阶段,其心理表征是不确定的,因而我们需要为可靠的心理表征打基础。而一位好的导师,他知道有效练习的次序,同时他能提供及时的反馈,并针对你的缺陷设计出一系列针对性的练习活动。那么有人就很疑惑,如何去寻找这样的导师资源呢?首先好的导师不一定是最出色的人,但他一定要在自己的行业领域有所成就,并且有一定的指导和教育学生的经验,因为有的人虽然是领域杰出的任务,但他可能并不懂得如何去指导别人。导师能够引导你达到他们自己的水平或者他们曾经学生的水平。当你的技能得到提升,发现自己不能继续进步的时候,可能也就需要考虑更换一位“更能干”的导师了。又有人会说没有导师该怎么办?我们都知道,富兰克林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但他从小接受的教育能让他讲句子写通顺就不错了。而他通过刻意练习的原则,观察观察家高质量的文章,总结文章的逻辑和结构并积累词汇量,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因此在没有导师的时候,你就需要自己去设计练习方法,很幸运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互联网的资源是触手可及的,你随时可以找到相关领域的接触任务极其练习的方式和技巧,但这些资源的质量需要你自己去甄别。
其次,在这个练习过程中,你需要自己投入和专注,学习并不是愉快的,相反可能是痛苦的。如果你只想在这过程中获得轻松愉快的体验,那么你很可能不会进步。但是你要知道,如果单纯的毫无目的的重复同样一件事情,并不是有效的练习。反复的做同一件事情目的在于找出自己在哪方面存在不足,通过反复的试验,直至找出最合适的方法去改进。刻意练习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创建有效的心理表征,用三个词语概括就是:专注,反馈,纠正。
当然,我们还需要随时准备跳出“舒适区”。当你觉得自己停滞不前时,想办法稍微逼自己一下,但不要逼得太狠,这通常会帮助你搞清楚自己的“停滞点”在什么地方。并且我们需要保持动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强化自己前行的理由,这也是在刻意练习中最终需要面对的问题。要知道刻意练习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很难坚持下去,即使你一直在努力地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