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咖啡控,熟悉的人都知道。
平生第一次与咖啡相遇是在读高三那年。
每个人的高三记忆都是不堪回首的,我的尤为如此。我不是一个太会读书的人,除了优势文科科目以外,数理化成绩可以说是一塌糊涂。
我总是搞不懂物理课本上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小车转转转,而且还总爱沿着光滑表面做匀加速运动,这是一件多么无聊的事情。可人总是对得不到的东西满含期许。虽然我被这些求受力分析的“小车”虐了千百遍,可还是发自本心的对理工科人才极为敬重与艳羡。没事的时候甚至爱翻翻以前高中时代没舍得扔掉的数理化课本,虽然于我而言这早已是“天书”,可依然“不懂装懂”,捧在手里不舍放下。
当时高三时期的我被这些理工科目搞得晕头转向,痛不欲生。每天熬到深夜十二点钻研数理化,可成绩依然不见起色,一度怀疑起人生甚至从心底里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批判与否定。每个文科男都深深的体会过我笔下的这种煎熬。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我们还处于交笔友,钟情于写信回信的时代。远方素昧平生的笔友琼,我记得是这个名字,在写给我的回信中告诉我她也深受其害,但她每天可以熬夜到凌晨一点半学习数理化,因为有一种奇妙的物质叫做“咖啡',可以让她精神抖擞,与困魔作战。随信她还夹带了几粒小小的咖啡粒,让我一睹芳颜。
接下来我被这种散发出怪怪味道的奇妙物质深深吸引了。仿佛我的人生命运被这几颗咖啡粒左右。周日休息我去超市一探究竟。彼时”超市“这个事物在我们这个荒僻的苏北小县城才刚刚兴起。我在超市里转了一圈又一圈也没有发现有卖咖啡的。后来咨询了导购员方在一个极不起眼的角落,在货架的最边缘地带,看见了几瓶落满厚厚灰尘的雀巢速溶咖啡。瓶子上那个鸟巢形状的商标在向我昭示着它的摩登与特别。我如获至宝。可仔细一看定价却又一刀击中了自尊心。八十八元。当时我每天的零花钱是两块钱,相当于我一个多月的财富!可无奈已经走到了这一步,只好把过年后积攒下来的皱皱巴巴的一百元钱交给了店员,换回了一瓶不知所以然的咖啡。
第一次喝咖啡是在夜里十一点。我小心的拆开玻璃瓶上面的密闭封口,一股浓重的味道破瓶而出,涌进了我的鼻孔。这是一种我从未体验过与众不同的香气,夹杂着热带阳光的味道,以及烘焙过程中所产生的所有热烈的化学反应,还混合有一丝干草的苦涩感。我喜欢这种味道。这种喜欢完全没有缘由,就如同你会瞬间的喜欢或者讨厌一个人,根本不需要借口。
我贪婪的舔舐完空气中的香气之后,朝吃饭的碗中倾倒了一些咖啡粉末,倒些热水冲调了起来。现在想来真是可笑,我在吃米饭的碗中泡咖啡,具体水量的多少完全没有概念,更不懂方糖,咖啡伴侣这些名词。总之我第一次喝到口中的咖啡异常的苦涩难喝,我甚至于怀疑我是不是在小县城买到了假咖啡。可一想到花出去的八十八元巨款,只能硬着头皮喝了下去。
后来琼写信告诉我可以加些糖,她也没说专业的方糖,于是我就去买了些白糖,每晚混在咖啡里喝下去。就这样我熬过了自己痛苦的高三。具体喝完之后有没有战胜困魔现在已无从考证,这些也不重要。总之我的味蕾初步的适应了咖啡的味道。
上了大学之后我与咖啡的距离更加近了一步。我专门写过一篇论文考证咖啡的历史。这种产自热带亚热带的饮料它的历史绝不亚于中国几千年的茶文化,早已经成为世界三大饮品之一。现今我国云南地区也广泛种植咖啡,成为中国咖啡的主导产地。
我们一直误以为咖啡是欧美的产物,其实最早的原产国是非洲的埃塞俄比亚。新航路开辟之后资本主义开启了世界殖民征程,咖啡自然也被裹挟其中走入欧洲,走向亚洲,来到了中国。
民国时期是咖啡文化的启蒙时期,各种咖啡馆在东部大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文人雅士相聚其中,谈政治,谈文学,谈音乐,谈国事。新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是咖啡文化推广的第二春,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这个外来饮品,沉醉其中。
我们大学附近当时也有几家还算不错的咖啡馆,价钱不贵,环境也很优雅。记忆最深刻的是其间一个咖啡馆的杯子非常的特别,每月更换一次,每次一个主题,每只杯子都有特定的故事。咖啡就是这样一个有灵性的东西,不仅喝到嘴里熨帖着你的心灵,握在手里的杯子也会让你走心。
咖啡这个叫法源自希腊语,意思是“力量与激情”,确实比较传情达意。它所具有的醒神提神的作用素来与文人比较匹配。写东西的人爱抽烟喝浓茶,这是一种刺激神经的方法。咖啡具有同等的功效。所以很多东西方文人,艺术家都酷爱咖啡。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我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看来伟大的《人间喜剧》的诞生咖啡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德国著名作曲家巴赫更是咖啡狂热爱好者,他写了一部音乐喜剧就叫《咖啡大合唱》,拜倒在咖啡的石榴裙下。
毕业工作之后我很少再去咖啡馆。二十一世纪流行DIY文化。我网上买了一台咖啡机,每日清晨亲自动手去做一杯浓醇的咖啡成为了一天中最自我,最快乐的时光。嘴唇触到咖啡那一刻,我知道美好的一天已经开始,我们在互问早安。
来一杯咖啡,你值得拥有......
(原创文章,禁止盗用。如有需要请联系qq35696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