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个日本搞笑综艺。这个节目用“这个问题是真是假”的设定,说了不少看似严肃的育儿问题。
比如,大人在生气的时候,到底该不该教育孩子?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大人发火的方式都要调整?
…….
大家看得津津有味, 突然转到一个话题的时候,却都愣住了。
特别是当妈的,当时她们的表情大概是这样的:
这个话题是:
节目里的原话说的是:老是对孩子说“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TA可能会容易在幼儿园受到欺负哦。
“What?!这不就是我吗!”在场的老妈子纷纷躺枪,随着专家的进一步说明,更是感觉膝盖中箭无数。
节目里的心理学者、庆应大学讲师植木理惠说:
“有些孩子对某样食物过敏,不让他们吃是没有办法,撇开这种会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况,如果一个妈妈一直只让孩子吃自己家做的东西、只吃无添加的东西,其他的都不准吃,这样到了6岁小孩子可以上学的年龄,就很容易成为欺凌的目标。”
“后果真的这么严重啊?”
大家都表示:很少有人会把这两样事情联系起来,靠谱么?
但专家的解释听起来还是有些道理的,大家也可以作为参考听听看:
“但在同龄人的眼里,他们认为这种性格并不是什么温柔懂事,而是唯唯诺诺的人,默认这个人可以欺负。”
听完,当妈的都慌了,有的就说:自家娃似乎已经有这个苗头了。
比如孩子爸在餐桌上总是很严厉, 禁止孩子接触任何零事、饭桌上也只准他吃清淡的菜,结果现在儿子就算是想多吃一颗青提,都会来问大人:“妈妈,我可以再来一个这个么?”
那个时候她其实就很无语,心想“儿子啊,你愿意征求妈妈意见是好事儿,但真的连这么点小事都不能勇敢做决定,非要问妈吗?!”
现在再一琢磨,就突然有点后背发凉——很多小时候的习惯确实会影响长大的性格的吧。
幼儿园可能会因为“过于乖巧”而被同龄人欺负,这只是一方面,更让人担心的是孩子以后的性格,包括进入社会后的状态。
随便脑补一个 TA 工作后的场景:
“经理,请问我这个文档的标点符号这么标是 OK 的么?”
NONONO……不要啊。
记得以前看过美国那边一个育儿论调,就是说: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关心过了头,孩子很大了依然不相信孩子可以自己吃好吃饱,吃这种能力明明就是与生俱来的。
科恩博士也说过:人要健康快乐的成长,很重要的一点,是需要获得掌控感。
但现实却往往是: 孩子连吃什么、怎么吃完一碗饭的自主权都没有。
中国孩子的餐桌上,这种压力似乎更大。
身边有多少随时能被一根烤肠、一根薯条压垮的父母?
有个朋友 Apple ,有次和朋友们一起带宝宝出来聚餐,她宝宝看见别人餐盘里的烤肠口水直流,然后旁边别的妈妈就说:“两岁多了,吃一点没关系的。”
但 Apple 就觉得“哎呀,吃了就完了。知道这个这么好吃,以后就不吃正常的菜和米饭了呀。”
后来孩子还是吃了一小片香肠,Apple 就有一种防线瞬间崩塌、不知道以后咋办了的感觉。
不光是父母把营养学做过了头、爷爷奶奶还会把“上火”“发物”一类的禁忌引进来,“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放在我们的餐桌上,真的太真实而普遍了。
最近有个剧叫《小欢喜》,里面也有这样的故事。
陶虹饰演的英子妈妈,她就是禁止女儿吃任何的零食,会替女儿安排好《学霸饮食计划》。
妈妈不仅仅是在餐桌上安排好一切,在其他的方方面面,都要求孩子按照她定的计划表来,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全都规定的死死的。
这样没有任何自由和自主权的孩子,成绩优异又乖巧懂事, 内心却是十分的压抑——“高中没意思”“家里没意思”“学校里也没意思”“什么都没意思”。
最后甚至有了厌世的举动,看的人无限唏嘘。
但英子妈妈,你能说她是个不负责的妈妈么?这一类家长,往往就是太爱孩子了,总是关心孩子的一切,怕他们出问题:
“孩子哪知道怎么吃合适、怎么吃健康啊?”
“我们就是为了孩子们好啊,这样他才能健康成长啊。”
但殊不知,我们只顾着自己爱孩子,却忘了孩子也需要空间和自主。
其实关心也有度,过了头就是可怕的控制欲啊。
其实,一直跟孩子强调“不要吃什么”,孩子就真的不会吃什么了么?
《蜡笔小新》里,哪一次妈妈美伢不是强迫孩子吃青椒和花菜,不准吃太多可乐和薯片,但是蜡笔小新却从来没有从内心接纳青椒,背着妈妈更是抱着垃圾食品狂吃不已啊。
父母不相信孩子,孩子也没真的照父母说的那样去做。
但其实尝试着放开一点,孩子会变得失控么?
并没有吧。
所以,学会适时的放手,给孩子一些空间和自主权,他会成长的更快吧!
在如今这个时代,做父母的,在孩子 0~2 岁的时候,把握几项大的科学喂养原则,保证孩子的营养、健康、安全是必须的应该的,但他们长大一些了,就该学着适当放手了,他们不会永远是那个一两岁的、嗷嗷待哺的小宝宝。
阻碍孩子健康成长的的因素里,影响更大的,到底是那一点点的油炸和添加剂,还是父母对孩子完全的不信任和没自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