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无论物的种类多么繁杂,都会因类别相同而聚合在一起。
而人,则会因其品行、爱好、志向、理智和情绪的相同、相似,形成不同的群体,朝着各自不同的群体目标而努力。
机缘巧合间,认识了一位企业主。一番闲聊与交流过后,他火力全开,侃侃而谈,分享了一套将人群细分为特班(般)、一班、二班、三班四个群体的理论,让人耳目一新。
表明观点后,他稍作停顿,便犹如站在大学讲台上的学者,将他的理论娓娓道来,进行了全面的讲解和论证:
所谓特班,包括已经获得财务自由的白领精英、创业成功者;有一定级别,且没有贪腐受贿行为的离退休高级干部;有当寓公资本、可以平躺都不差钱的人。他们可以自由地享受生活,说走就走,说买就买,无拘无束,逍遥自在。其人数大约在15%左右。这个群体的潜在成员,就是二班那些经过努力,走向成功的创业者,以及创业者的同路人。
一班是人数最多的普通上班族,约占成年人群的一半以上。他们朝九晚五,按部就班,日复一日,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靠工资度日。虽然温饱无忧,房车皆有,但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经不起折腾。无病无灾时幸福指数尚可,一有天灾人祸,便捉襟见肘。“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二班是正在想方设法将自己的公司(生意)做大做强的人。这个班的人既包括艰苦创业的企业家,也包括那些同企业家志同道合,共同打拼的中高层核心团队,他们与“老大”同呼吸、共命运,在荆棘丛生的创业道路上,珠碧交辉,相得益彰,携手共进。人数同特班的比例相差无几。
三班是挣扎在贫困线上下的人群,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大约在15--20%之间。他们或学无所成,身无长技,只能靠“出卖劳动力”赚到基本生活费;或游手好闲,不务正业,靠捞偏门为生,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失去了好的谋生途径;或体弱多病,身体伤残,无法正常谋生,靠低保、救济款生存,日子过得紧巴巴;或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成天抱怨生不逢时,缺乏攻坚克难的激情,也就丧失了出人头地的机会。
虽然各个班级的人员,存在跨越班级界线的可能,但人数毕竟有限。只有二班是一个最大的变数,他们一旦创业成功,就能跨越时空界线,成为特班的一员。
我和我的团队就是二班的成员,目前正行走在艰苦的创业路上,痛并快乐着。我深知,创业就是我们的长征,路途艰险,困难重重,长时间的奋战,不仅会导致身心疲惫,甚至九死一生,但我和我的团队,一定会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克服所有的困难,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用一颗虔诚的心,去迎接每一个明天的太阳。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功夫更不会辜负有心之人。只要我们选择的方向和方法正确,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路上的种种困难,到达胜利的彼岸。
他叙述的理论虽然简洁,却将我带入深深的思考中。
大多数职场沉浮之人,是不是从来只有“跳槽”的想法,却从未有过跨越班级的愿望?这种传统又惯性的思维,让他们停留在平淡无奇的一班,反反复复、起起落落。
究其原因,就是缺少创业者的那份执着和坚持。当然,你也可以用千里马常在,而伯乐不常在为由,用阿Q的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
与创业者志同道合当然重要,更重要的是用你的能力与行动,来证明提交方案的科学与有效,充分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能影响到创业者的言行,让企业总是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这个过程很残酷、也很漫长,但必不可少。当创业者的个人魅力和你的专业知识达到完美融合时,试问:前进路上还会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
于是,我有了进一步研究和整理这个理论的想法,也就形成了以上的文字。
但愿我的理解,没有偏离企业家的思想轨迹,能给大家一些帮助!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