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国庆长假,难得有几天的闲暇,正好儿子儿媳还有孙女也回来了,我们一家五口(我和老伴)自驾,10月3日,从晋西北河曲县沙畔上高速,跨越晋蒙黄河大桥,奔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而去。
异域风情
晋蒙黄河大桥竣工两三年了,一直没有体验一下,跨河穿云的感觉,今天终于如愿。然而感觉却截然不同,高速公路两边,高高的安全护栏阻挡着我们的视线,全然没有穿云跨河的那种感觉,远不如在桥的远处看到的那么雄伟壮观,真是“不识大桥真面目,只缘身在此桥中”。沿路走来,马栅、大圐圙梁、纳林、沙圪堵、康巴什......看着这些奇怪的地名就感觉这一方水土与中原文化的差别,加之一到内蒙的地界,无论商场饭店,还是路标、油站,所有的门牌标识都是用的蒙、汉两种文字。那蒙文;有的像高傲的马头,有的像竖起的马鬃,有的像追风的马尾,有的像扭着的马鞭,还有的像马背上扯着大风的列列战旗......总而言之,它们都有着与马扯不清、道不明的关系,要不然怎么说蒙古族是一个马背上的民族。孙女虫儿疑惑的问我们:“她们这个国家怎么字都这个样子”?爸妈告诉她:这不是另一个国家,是咱们国家的一个少数民族,她们的文字和咱们的汉字不一样。
过两天就是寒露节气了,寒露之际的高原野草已经枯黄,遮不住地表裸露的荒凉,偶有一丝新绿,像是人工栽植的松柏,顽强的散发出一点绿色,抗争者自然环境的恶劣,抗争着季节的更替,抗争者风沙的撕扯。感觉完全是 一片异域风情,难道这就是那首河曲民谣里唱到的走西口路上:北风在低沉的呼喊,前面是黄沙慢慢,远处传来野狼的长叹,飘零的树叶在空中打转......“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句突然在我脑海浮现。鄂尔多斯高原用它特有的荒凉在为我们讲述着这片土地悠远厚重的历史,沧海桑田的变迁。
昔日的茶马古道,丝绸之路,已经看不到驼队留下的脚印,也听不到驼铃悦耳的声音,变成了脚下宽敞平坦的荣乌高速,通往西域,通往亚欧大陆。
成吉思汗陵
我们的第一站直奔成吉思汗园陵,其实,这里并不是成吉思汗下葬的地方,仅仅是一个衣冠墓,就像韶山的毛主席园陵一样。导游的蒙古族姑娘介绍着成吉思汗的生平:他的蒙古族名字叫铁木真,九岁丧父,童年悲惨凄凉,16岁开始带兵打仗,善谋略,能吃苦,作战勇猛。35岁的时候,统一了蒙古各部落,带领蒙古骑兵长驱直入,开疆扩土,形成了当时横跨欧亚大陆的世界上疆域面积最大的蒙古帝国。宏图伟业,空前绝后,迄今为止,800多年过去了,人们还象神一样的供着他,传承着他英勇不屈的精神,把他尊称为”一代天骄’’!
关于成陵的传说是这样的:当年,铁木真带领他的蒙古骑兵长途奔袭,路过鄂尔多斯高原的时候,发现这里地域开阔,草肥水美,风景秀丽,迷人的景色让他沉醉,留连忘返,一不留神,马鞭掉落。戎马一生,他马不离身,鞭不离手,这是他一生绝无仅有的一回,当时他感慨万千,对身边的将士说:将来他归天后,一定要把他安葬在这里。若干年后,大汗归天,运送灵柩回元大都,路过这个地方,突然,灵车陷入泥沼,怎么拽都拽不出来,随灵的将士们突然想起了当年大汗在这个地方说过的话。原来大汗还留恋着这个地方,于是就给他修了一座衣冠墓,命名成吉思汗园陵......
历史已经远去,传说依旧相传。目前的园陵是1973年政府为了传承他的精神,铭记那段辉煌的历史,重新修建了这座园陵。
走进园陵,‘气势宏大’,这个词在我心中油然而生。园陵坐北朝南,前面有一个宽阔的广场,汉白玉的牌楼,高端大气的镶嵌在园陵的门前,拾阶而上,每一组台阶都是九级,用这个最大的阳数,象征着大汗无与伦比的高贵与尊严,一尊铜像,腾空而起: 一匹战马,用滚圆的马背承载着这位传世英雄的豪气与威风,他的拿马鞭的手是空着的,金马鞭掉落在铜像座下面的铜柱之间,以此来讲述着前面传说中的那个故事。园陵的建筑风格是纯粹的蒙古族风格,象蒙古包一样,圆形的顶上面彩绘着金色的飞龙,下面陈列着许多蒙古族古代的什物,每一个大厅的正面高高的位置上,是成吉思汗一生中最光辉事迹的缩影。有铜塑,有文字,精美的壁画,讲述着他和他的将士们曾经浴血奋战的故事,整个大殿金碧辉煌,高端典雅。
正殿的旁边有一个叫‘常明圣灯大殿’的建筑,比较吸引人的眼球,人们进进出出,熙熙攘攘。这个建筑里边的故事是说成吉思汗归天后,守陵人点燃了象征成吉思汗精神的长明圣灯,他们世代践行着当初的诺言,表达对大汗的忠诚与敬仰,八百年来,朝代更迭,战乱如洪,即使是躲避战乱各处迁徙时,他们也依然保持着圣灯的长明不息,可以想象,在风沙漫天,雨雪侵袭的迁徙之路,他们经历了多少磨难,甚至损命中途,却保全了这永恒的照耀。这个故事让我想起我们时下一句最闪亮的话:‘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明圣灯象征着一种精神,一种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精神。我们每一名共产党员都应该学习守陵人的忠诚与担当,践行党的诺言。
午后的暖阳,照耀这片圣洁的土地,置身于这片天高地远,地势开阔的高原,顿感我们是如此的渺小,迈着留恋的脚步,准备离开这片圣土。回眸一望,园陵除了金色的辉煌,便是青青的蓝与纯洁的白,蓝与白是蒙古族的主色调,象征着蓝天与白云,表达了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对自由的向往,也诠释了他们宽广的胸怀与纯洁的心灵。
康巴什
离开成陵我们向康巴什方向进发,走到一片更加宽广开阔的地界。昂首望去,在一眼望不到边的苍苍茫茫间有一些豪气十足的建筑,散发着尊贵与威严,走近了,看见一块标识牌上写着。‘蒙古源流’几个字,旁边还有一个工程平面图,配有简单的文字说明。我们匆匆的走过,文字的内容好像是要仿造一座蒙古帝国的都城,再现蒙古族曾经的辉煌。因为刚刚动工,还不能看到一个雏形,所以我们也就没有驻脚,走马观花的看了一眼。但我们可以想象,有一天都城竣工落成,那将又是一个何等雄伟壮观的景观。
飞驰的车轮丈量不出高原的辽阔,徜徉在苍茫天地间,心情都觉得敞亮,沐浴着夕阳的斜照,我们来到了康巴什。在导航的指引下,我们来到了预定好的宾馆:悦庭主题酒店。酒店的格局是里外套间,充满家庭亲情的那种风格。前台的服务员告诉我们,房间正在打扫收拾,还得等一会儿。我们合计着利用这段时间正好去一趟康镇。从康巴什去康镇约二十分钟,十个红绿灯,到了康镇已经上灯,古城的灯火已经迫不及待的在彰显自己迷人的魅力,纯一色的仿古建筑,从城门到庭院到街道到商铺完全是仿古的建筑。其中有一项服务是凭门票,享受免费穿古装游,然而天不作美,西伯利亚吹来的冷风肆无忌惮的狂奔在古镇的大街小巷的每个角落,冷的人无心换装,也因为风大寒冷,原定的演出也被迫取消,零零星星的游人也都躲到家里去御寒。我们信步走到西安庭,这些用各个地方命名的庭院,初衷是想要在这个平台上展示各个地域的特产,美食。但也许是炒作的成分太浓,更主要的是来的季节不对,所以各个庭院都门厅冷落,门可罗雀。我们进门的西安庭也一样,冷冷清清,没有几个食客。这种庭院是封闭的,进门的第一感觉是没有嗖嗖的北风吹得那种寒冷了,我们选择了在这里用餐其实主要是为了驱寒,中午在阿镇的蒙古族饭店吃的“炖风干猪排”还在肚里翻腾。我要了一碗馄炖,不是为了碗里的内容,而是喜欢那热气腾腾的温暖,儿子要了一个油泼面,小妍(儿媳)要的酸辣粉,还要了一只现烤的烧鸡,还在吱吱的冒油,虫儿和奶奶要了一个凉粉还是爆炒的,还有一些热的小吃总而言之,每一份饭里都要了有高温中漂浮在上面的红红的辣椒油,无论从味觉上还是视觉上都是暖色调,饭后最明显的感觉是:终于有了点温暖的感觉,晚饭后,游览的兴致被寒冷的夜风吹的一扫而光,驱车打道回府。一路上我们感慨来的季节错了,假如是赤日炎炎的盛夏,‘关内’酷暑难熬,而这里却是高原兮兮的凉风吹拂着,静看满天繁星,品鉴民间美食,观赏民族歌舞,那会是何等爽心悦目,美妙神怡的一种感觉。
酒店的温暖,让我们一进门就忘却了外面寒冷的世界,服务员告诉我们前半个月就已经统一供暖了,让我们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在咱们河曲,乃至整个山西,供暖差不多还要等一个月,而他们前半个月已经供暖了,我不知道这是有钱就那么任性,还是纬度位置的关系,还是少数民族政策的优越。总而言之,我想说,鄂尔多斯的人民,你们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你们不愧是一代天骄的子民。
其实更让我们觉得物超所值的还不是酒店的温暖而是他的宽敞。里外套间实用面积70多平米,室内高度有阁楼那么高,里外两只大床,两个宽敞的卫生间,空间什物无不显示出一种任性,与香港的低矮小平米房间比,这简直就是一片住宿领域的大草原。关键是宽敞还不贵,五个人住宿,400多块钱,还免费早餐。他的实惠让人萌生了不去外面转了,多住一会儿,再多住一会儿的‘邪念’。听说康巴仕美食一条街的饭菜也是好吃而且不贵,心动不如行动,建议你们也三五好友,结队成群来鄂尔多斯高原,来康巴什旅游观光,品鉴美食。
夜静静的没有一点嘈杂的声音,连同傍晚那呼呼的北风也停止了,好像就怕打扰了人们的睡眠。清晨手机的铃声把我从婴儿般的睡眠中惊醒。是老家的村民打来的,和我说所有的庄稼被全冻死了,需要向上级汇报灾情,就是昨夜那一股袭扰鄂尔多斯高原的冷空气干的。
上报了灾情,早饭后收拾好行装,已经九点多了,我们下楼去一睹康巴什的芳容。不知道是因为降温的缘故,还是国庆放假的原因,宽敞的大街上,行人寥寥无几。敬业的店主慢悠悠的准备去开门,而懒散的顾客还在床上伸着懒腰,与床上的被褥做难舍难分的告别。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慢生活”?我突然想起余秋雨先生曾说过的一句话:请放慢脚步,静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上海的马路上,人们行色匆匆的步履;香港的街头,市民你追我赶的身影,究竟哪一个才是生活的真谛?
康巴什的街道是宽敞的,干净的,绿色的,顺畅的,舒适的。十层以上的楼房很少,大部分是五层六层,而且楼距远,不论是商场、酒店还是行政事业单位,每一个建筑、门店的怀前,都有一片绿地,花草树木,错落有致,上下班的人们行走在这样的红花绿海中间,心情是愉悦的。人们形容南方人的精明:说人家机灵的眼睛里会说话。而康巴什人民的眼神是从容的,自信的,豪气的,幸福的。大都市的楼房,像高耸的树林一样,直插云霄,一楼彰目不见天日。还记得我写《重庆游记》的时候,形容重庆的高楼:肩并着肩,面对着面,背靠着背,脸贴着脸,因山势而建,拾级而上,高低有别,错落有致,就像大型会议后照的集体合影......。而康巴什的市容却像草原上散落着一些璀璨的珍珠,令人心旷神怡,思绪万千。
康巴什,我赞美你——镶嵌在鄂尔多斯高原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依依惜别之际,我突然又想起了一个景点:乌兰木龙湖,昨天路过的时候像昙花一现,在我的眼角一瞬即逝,可是她的秀丽、高贵、典雅、圣洁已经深深的印刻在了我的心里,时间实在是太紧了,下次一定挤出时间来看你!
伊克昭敖包
离开康巴什一路向东没多远,就到了伊克昭敖包。敖包是蒙古语,意为木、石、土堆,是人工堆成的。原来是在这辽阔的草原上,人们用石头堆成的道路和境界的标志,后来逐步演变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祷丰收、家人幸福平安的象征。伊克昭敖包:2015年6月15日举行了熬包尚安置(压宝)仪式。90岁高龄的北京雍和宫原住持嘉木扬图布丹大师及其弟子沙日特莫图庙嘉木斯仁扎布沙布荣,公尼召赵云大师,鄂尔多斯市佛教协会副会长,查汗敖包庙朝格吉拉住持等宗教界大师亲临现场并主持了仪式。
同年9月15,举行了伊克昭敖包开光大典,伊克昭敖包以鄂尔多斯敖包为造型设计理念,体现出鄂尔多斯敖包独特的文化个性,将蒙古族最高精神寄托与地域最高点相融合,文化与空间相互提升,成为康巴什精神与空间至高之处。伊克昭敖包,上承长天生,下启众生原,贯通天地,惠及草原,恩泽众生,是草原人民祈祷国泰民安,万世永续的圣地
敖包的顶端擎天树立着一杆金色的苏鲁锭(蒙语)类似我们印象中的长矛,又比我们的长矛多了两个分叉,是蒙古族古代的一种常用的兵器。下面是用石头堆砌而成的方圆几十米的石堆,各色的彩旗飘带,连结着书苏鲁锭的顶部与石堆围成的护栏,北风撕扯着飘带上的彩旗,呼啦啦地响声,让人联想到了古代战场上万马奔腾战场厮杀的场景。我们常常形容俄罗斯是一个战斗民族,而我们的蒙古族又何尝不是一个非常善战的战斗民族。我们以无比崇敬的心情,怀念那些驰骋沙场的英雄,更无比的珍惜我们当下的和平盛世,政通人和,人民幸福安康,举家驱车出游,而不是长途奔袭,狼烟四起,生灵涂炭。
鄂尔多斯高原的地貌特征本来是平缓的,没有起伏的高山,深邃的大沟,唯独这个敖包神奇的突然拔地而起,不知道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是后天虔诚的人们人工堆砌而成,反正他现在成为了一个奇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站在敖包上面的平台上,远眺四周,苍茫辽阔:东胜区和康巴什区两座漂亮的城市像两姐妹一样,手牵着手在高原上翩翩起舞,那情景让人沉醉,让人心旷神怡,我们也向所有的游客一样,捡一些石子,扔向高耸神秘的敖包,祈求美丽的鄂尔多斯高原再无战火,人民安居乐业,永享太平盛世,也祈求世界永久和平,国泰民安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酒文化
写到内蒙古,如果没有一股浓烈的酒香,那是不完整的。有一句俗语说:“无酒不成席”,写内蒙古没有酒文化,那会让人觉得素然无味。
告别了伊克昭敖包,我们踏上了归途,中午时分到达沙圪堵镇,妻侄儿是这个镇一个社区的书记,据说社区有几万人,也算是一方诸侯,午饭由他给我们安排,在他住的小区对面的乡音阁羊蝎子酒店。翻滚的火锅里,倒入一盆一盆的羊脊骨,外面是寒风刺骨的世界,里面是热气腾腾的景象,无论是从视觉上、味觉上还是感觉上,都是十分惬意和爽快。餐桌上丰盛的美食暂且不表,单说那瓶鄂尔多斯本地产的高度老白烧,单从那瓶子的个头与虎气就能知道,他绝对不会缺斤少两。喝酒的只有侄儿和儿子,表兄弟俩一来二去,推杯换盏,谈笑间一瓶酒早已瓶底朝天。虽然各自心里还有些痒痒,觉得没有尽兴,但还是理性的说:一个还要赶路,一个下午还有正事。据说侄儿的酒量是一瓶不饱,两瓶不倒,但在内蒙古这片酒文化盛行的热土上,也就是个中下的水平。据说,曾经有专家经过调查研究,权威发布:内蒙古的人普遍能喝酒。主要原因有三:其一,内蒙古地处塞北,纬度位置高,又紧邻西伯利亚,冬天特别冷,人们喝酒是为了抵御严寒。其二,是内蒙古是我国唯一不实行禁止酒驾的省份,因为他们出行大都不是开车,而是骑马(两个原因似乎有些牵强和调侃的味道)。其三,内蒙古地域辽阔,人烟稀少,很多地方,方圆几十里甚至上百里都见不到一个行人,人们喝酒是为了排解心中的寂寞与忧伤。蒙古族的呼麦、长调,那都是醉酒以后发自内心深处的一种呼喊,如泣如诉象北风低沉的呼啸,似孤雁凄然的哀鸣。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酒的文化,形成了他们粗旷、豪迈、豁达、奔放的性格。这种与寂寞、忧伤的抗争不是悲观、消沉,而正是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同时也是他们面对逆境,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与奋力抗争的精神。
我终于明白了,八百年前的那位“一代天骄”,蒙古大帝为什么能以少胜多,率领他的蒙古骑兵南征北战,东进西扩。我仿佛看到了他们: 举杯盟誓,摔碗跨马的英雄豪情和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势不可当的力量。这是一种文化所蕴含的豪情,也是文化所蕴含的力量。
我突然想起了一个人:距今已经1000多年前,唐朝的一位诗仙李白,想起他那首千年不衰的《将进酒》。
《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是不是有蒙古族的血统?这个无从考证,但他们都是酒文化的缔造者,传播者也是受益者。他们因豪迈、豁达、奔放而喜欢喝酒,又因为喝酒,让他们更加豪放、豁达、奔放,“人生得意徐尽欢,莫使金盅空对月”,这是他们对待生活的信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与生俱来的自信,在烹羊宰牛举杯畅饮的气氛中更加自信。“钟鼓馔玉不足贵”,“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心中默念着这些豪迈奔放的诗句,都觉得醉眼朦胧,酣畅淋漓,仿佛我自己也变成了他们:“会须一饮三百杯”,“斗酒十千恣欢谑”。“雪佛兰”(我的座驾),皮夹克,全部拿去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恍惚间,觉得自己在鄂尔多斯高原上,围着篝火,唱着乎斯楞演唱的那首《鸿雁》,举杯畅饮,“酒喝干,再斟满,今夜不醉不还......”
这就是文化的魅力,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说: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酒文化也是蒙古族民族文化的闪光点,是蒙古族的文化基因,这种酒文化流淌在蒙古族的血液里,印刻在他们的骨髓里,酒文化已成为鄂尔多斯高原乃至整个蒙古族的一种文化图腾。
鄂尔多斯高原,我们一见如故,一见钟情,我发自内心的说:我喜欢你,喜欢你的苍茫辽阔,喜欢你的四季分明,喜欢你的英雄情结,甚至喜欢你朴素的荒凉,喜欢你大碗喝酒的壮志豪情。
耳边响起了那首腾格尔的《天堂》,还有马头琴的伴奏: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还有你姑娘。洁白的羊群,奔驰的骏马,绿绿的草原,这是我们的家......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家,热爱自己的家乡,那我们就是一个爱国的人,一个有家国情怀的人。
这次举家出游的天伦之乐,让我领悟出了一个道理:心中有大爱,处处都是景!反之,通过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又能激发我们对生活的认知,对家庭的责任,对祖国的热爱,也许这就是旅游的真谛吧!
作者后记:
有人形容,写文章像是一位母亲养育一个孩子:孕育的过程是激动的兴奋的充满憧憬的,然而分娩的过程却是痛苦的漫长的需要经过撕心裂肺的疼痛、呼天喊地的嚎叫,最后在大汗淋漓的疲惫中,在几乎耗尽体能的奄奄一息中诞生了,经历了这些之后,今天我终于把自己的娃呈现给了大家,她的乳名叫“鄂尔多斯高原印象”。
一篇拙作呈献给大家。“书到用时方恨少”,搁笔掩卷之余,深感自己的知识匮乏,才思枯竭,缺乏对蒙古族历史认真的研究,缺乏对鄂尔多斯高原地域、文化、人文精神深入的了解,深感自己对人生认知的肤浅。然而,内心深处却又不甘平庸,不甘于柴米油盐酱醋茶,不甘于精准扶贫整村搬迁......还想有诗和远方。为了我的诗和更远的远方,恳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博采众长,以助我‘娃’茁壮成长,造福社会,传递正能量。
发布:晋北文化平台
作者:赵云生
编审:开明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