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小孩教不坏,坏的小孩教不好。”这是林清玄在一次有关青少年问题的座谈会的发言。初读这句话,我不由得打了个问号,难道林先生的意思是?
带着疑问我继续读下去,林先生从佛教的角度对自己的观点娓娓道来,我也幡然醒悟,这正如有人说的“教育不是万能的”。林先生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理由:
一、教育,是在使一棵红豆杉,长成好的红豆杉,尽其所用;也在使一棵榕树成长为好榕树,不负其质。齐头式的教育,将会使许多红豆杉或榕树不能长成它们本质的样子。
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是我们教育一直追求的目标。可是由于考试制度的限制,追求考试分数的高低,我们已经忽略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大家都在努力把孩子培养成“红豆杉”,孩子的厌学等负面情绪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发展。
二、林先生认为教育最要紧的是唤起人内在的渴望,而不在于填塞了什么内容。
他认为,一个孩子的内在渴望没有被唤醒,会造成两种后果,一是庸庸碌碌终其一生,一是充满反社会的倾向。我想到了远在他乡的女儿,因为我过多的意志强加在她身上,她的潜力并没有被充分发掘,成长中的她并不快乐。长大的她为了心中的那份对自己的渴望,在努力摆脱我的影响,孩子的辛苦让我惭愧不已,也在不断反省自己。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教育,攀比有可能毁掉孩子的天性,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三、林先生认为身教重于言教。
教育应该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乐观的态度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忽略孩子的个性和孩子内心的渴望,教育出来的孩子犹如机器生产的批量零件一样,毫无个性,缺少精彩,我们的社会也将毫无生机,没有乐趣!谁又会喜欢这样的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