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春:乡村立春的礼赞
魏成华(湖南)
立春,这一古老而充满生机的节气,在乡村,它有着一个亲切而热闹的名字——招春。这是一场大地与时光的约会,是乡村人心中一个重要的节日,它宛如一部镌刻着岁月痕迹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生命的期盼与对自然的敬畏。
当第一缕春风悄悄拂过田野的边际,仿佛是大自然发出的微妙信号。村舍间的人们,从老到幼,便开始为招春做着精心的准备。此时的村庄,像是一个即将开启盛大庆典的舞台,空气中都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兴奋。
在招春的这一天,晨曦还未完全将黑暗驱散,爆竹声就已经迫不及待地响彻连天。那一声声炸响,打破了冬末的寂静,像是在向沉睡的大地宣告:新的一年开始了。爆竹声中,带着对过去一年的告别,也蕴含着对新春的无限向往。每一声炸响,都是乡村人心中热情的释放,那声音在空旷的田野间回荡,传向远方的山峦,也传进每一个人的心中。
孩子们是最欢喜的,他们穿着新衣,手里紧紧攥着鞭炮,在村子的小道上奔跑嬉戏。他们的笑声如同银铃般清脆,与爆竹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独特的迎春乐章。他们并不懂得招春背后的深厚文化底蕴,只知道这是一个充满欢乐的日子,可以尽情玩耍,可以吃到平时难得的美食。看着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脸,仿佛看到了乡村充满希望的未来。
而老人们,则在自家的庭院里忙碌着。他们会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春饼食材,面粉在他们粗糙的手中变成柔软的面团,再被擀成薄饼。这春饼,是招春必不可少的食物,它象征着团圆和对新一年的祈愿。老人们一边做着春饼,一边给围在身边的晚辈们讲述着古老的传说。他们的声音虽然有些沙哑,却饱含着岁月的智慧。他们说,立春这一天,是阳气上升的开始,一切都会变得越来越好。春饼里包裹着的,不仅仅是各种美味的菜肴,更是家族传承的记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田野里,此时也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虽然大地还未完全从冬日的沉睡中苏醒,但已经能看到一些细微的变化。麦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人们展示它顽强的生命力。农人们也会在立春这一天来到田边,他们审视着这片赖以生存的土地,盘算着新一年的农事。对于他们来说,招春是新的耕种周期的开始,是希望的起点。他们知道,只要勤劳地播下种子,就会在秋天收获满满的果实。那一双双饱经风霜的眼睛里,闪烁着对土地的热爱和对丰收的憧憬。
村子里的小河也像是感受到了招春的气息,冰面开始渐渐融化。潺潺的流水声像是在演奏着一首轻柔的春之曲。河边的垂柳,虽然还未吐出新芽,但那柔软的枝条已经有了些许绿意。它们在风中舞动,像是在为即将到来的春天而欢呼。河中的鱼儿,也似乎变得更加活跃,偶尔跃出水面,溅起一串串水花,为这个节日增添了一抹灵动的色彩。
随着太阳渐渐升高,村庄里弥漫着春饼的香气。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摆满了丰盛的菜肴,除了春饼,还有各种腌制的腊肉、新鲜的蔬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地吃着饭,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子的每一个角落。这种团圆的氛围,是招春最为珍贵的部分。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乡村的招春时节,依然保留着这种传统的家庭聚会方式,它让人们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也让家族的纽带更加牢固。
午后,阳光变得更加明媚。村民们会聚集在村子的广场上,举行一些传统的活动。有的地方会有舞龙舞狮表演,那色彩斑斓的龙和狮子在人群中穿梭舞动,充满了力量和活力。舞龙者们熟练地操控着龙身,仿佛赋予了龙生命一般,龙在空中翻腾盘旋,寓意着风调雨顺。舞狮者则模仿着狮子的各种动作,或憨态可掬,或威风凛凛,引得观众阵阵喝彩。这些表演,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们承载着乡村人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也展示了乡村独特的民俗风情。
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将整个村庄染成了一片金黄。招春的一天即将结束,但人们心中的喜悦却丝毫未减。他们站在自家的门口,望着天边的晚霞,心中默默祈祷着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幸福。此时的村庄,沉浸在一片宁静而祥和的氛围中,那是经历了一天的热闹之后的一种沉淀,一种对未来日子的憧憬和期待。
招春,这个乡村的节日,它不仅仅是一个时间节点的标志,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生命的礼赞。它蕴含着乡村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对家庭的珍视和对未来的希望。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乡村的招春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传统,它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乡村的岁月长河中,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它让每一个远离故乡的游子心中都有着深深的眷恋,也让每一个目睹过它的人都感受到乡村文化的魅力。
在岁月的流转中,招春的意义或许会被不断地丰富和延伸,但它的核心价值——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将会永远传承下去。它是乡村与大自然之间的一种默契,一种无声的约定。每一年的立春,当爆竹声响彻乡村的天空,那就是招春的召唤,是乡村人迎接新生活的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