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活在社会中的人,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有加入一个新圈子的情况发生。好比到了一个新的工作环境,或者加入到了某个明星的粉丝群,或者参加了某个俱乐部。也有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创造一个新的圈子。好比建立一个新的公司,或者建立一个明星的粉丝群,或者建立一个俱乐部。
人们对新圈子的态度其实是一个很微妙的状态,人们一方面很喜欢新圈子,因为新的圈子意味着扩展,意味着新的机会,意味着更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人们往往又那么不喜欢新圈子,因为新圈子同时还意味着要花心思经营,意味着对过去经验的挑战,甚至还意味着有被讨厌或者被排挤的风险。
我作为一个风险厌恶的人,一般来说对新圈子都会有一种排斥的态度。但正因为新圈子有新的东西,所以我又经常会用一个旁观者的态度参与进去,比方说我很迷陈一发儿,但我除了充值会员之外,跟她的粉丝一点关系都没有。
不过有的时候,我们面对的却是不得不加入的新圈子,必须要参与进去,好比升学,好比换工作。这时如果有专业人士在,就会站出来指导我们融入圈子。新同学相认时,有些聪明的组织者就会搞个破冰游戏什么的。新人入职时,就会有温柔的HR小姐姐带着到处兜一圈,挨个介绍下来基本上也就破冰了。
但如果把这种状况都寄托在别人身上,到了没人帮助的时候就会十分尴尬,结婚前跟准婆家或者准丈母娘家见面的时候总不能找个专业的中介吧,那么这时就牵扯到加入新圈子的正确姿势了。
人类十分惧怕不确定性,如果一个人在对未来不能产生预期的情况下,就会产生一定的焦虑感。这是因为人类是经验动物,我们一切行动都是根据以往的经验指导进行的。我去年春天播种种子,到秋天收获食物,那么我今年就还会选择在春天播种种子。但如果一个陌生人说你应该在秋天播种种子,我轻易相信了,那我的结果很可能就会饿一年,然后死掉,结果骗子就会把土地拿走。
但一个人的力量又是有限的,又不能不跟别人打交道。要打交道,就必须基于信任,于是人们不信陌生人其实是一个博弈的结果。从这个角度看,除非有其他迷惑性的行为,轻易相信陌生人的人不会完好地活到现在。所以只有拥有信任的时候人们才会踏实,才能对未来产生预期。
而要融入圈子,就意味着我们已经被圈子或者圈子中一部分人认可了,我们确认了自己是对方熟悉的,同时对方也是我们所熟悉的。如果陌生人的各种态度和我们的一样,同时还不产生竞争,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跟这个人建立起信任,当做是自己人。而这个信任,就可以指导我们对未来产生预期。预期到底准不准是另外一回事,但只要已经产生了自认为可能发生的预期,人的焦虑感就会因此而减少,也会让自己明白在某个范围内做某些事情不会出问题,给自己一些不会遭到别人拒绝和排挤的安慰。
所以在不得不面对新圈子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还是希望自己能够快速地融入到圈子之中的。而在融入圈子的过程中,我们一切想要融入圈子的行为,本质上都是在这个新圈子内建立预期。
那么关键点就出现了。在融入新圈子的时候,只要发现新圈子中没有可预期的东西,所有能够建立预期的方式都可以用。
好比组织破冰游戏就是一个建立大家之间预期的良好方式。不管这个游戏玩的是什么,只要大家共同经历了一些事情,就会产生一丢丢在一起的经验,而这些经验就会给参与者带来一定量的信任,就有可能产生对未来的预期。再好比用利益去创造预期,传销组织都是这么干的。再好比利用性去创造预期,只要有美女或者帅哥的地方,咳咳……就会有无限的预期。
相比较人们对圈子没有预期的状况,场面就很可能会变得十分尴尬。每个人都怕出错,害怕被拒绝和被排挤,那么最后博弈的结果只好变成每个人都不愿意讲话。当圈子中每个人对未来都没有一点点的预期的时候,那么这个圈子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然后圈子就会破灭,大家不欢而散。
当然了,不是所有的圈子都没有明确的预期,如果大家都很清楚预期是什么,你还不停地讲,那就是多此一举了。而且万一你讲的预期并不是大家心中那个预期,那你只能被评价为有毛病。所以在有明确预期的圈子中,根据之前讲过的原理,取得信任才是更重要的。
这时其实可以选择张扬一种方式,那就是从站出来跟圈子中的其他小伙伴尬聊。
这么做其实是有风险的,如果成功了,那你在这个环境中就会是第一个被信任的对象,从而成为大家信任的焦点。但如果失败了,你同样也是环境中第一个遭人白眼的对象,从而确定了你跟环境是不合的,变成第一个被排挤的对象。正所谓风险越大回报就越极端。这个做法的本质其实是赌,拿自己的三观去赌环境的平均三观,如果差不多,那就赌赢了,如果差得远,那就赌输了。
这是一个好的方法,如果后果能够收拾得住,姑且可以一用。但如果你说我在跟准婆家或者准丈母娘家吃饭的时候跳出来赌,赌输了弄不好就是Ta的妈妈不爱我,这个代价我承受不了又怎么办。
现在经常能看到有些人为了加入一个圈子,为了表现自己是一个资深的圈内人,非要强行去用一些圈子里的“黑话”来表现自己。最典型的就是央视春晚有些演员特别喜欢强行去用一些网络用语,听得人超级尴尬。
他们总觉得加入一个圈子很简单,只要做功课学黑话就可以了,但实际上这根本就不是一个有效做法。
那么怎样做才比较有效呢?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我们的圣人孔子先生了。
孔子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 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意思是孔子进入太庙参与国家祭祀大典的时候,每个细节都要问一遍。这时有人嘲笑孔子,谁说他知礼呢?孔子听到了说,嗨呀,这就是礼呀!
很多人解读这一段的时候都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叫做谦虚谨慎,但孔子这种不自以为是的做法,其实就是加入一个新圈子时高情商的表现。在我不知道这个圈子的平均水平到底是怎么样的时候,我绝不以己度人,绝不自以为是。
举个极端的例子。好比我是一个科学家,一不小心进入了一个邪教狂热分子的圈子中,那么如果我讲了一些不被这个圈子认同的言论,其结果只能是被排挤,弄不好还有被烧死的危险。所以在我融入邪教狂热分子的圈子时,我就不能乱发言,就不能把自己过去的知识当知识,而是放低自己的姿态“每事问”,然后给出圈子所期待的反馈。
当然拿邪教圈子打比方太极端了,但实际上每个圈子都有每个圈子不一样的地方,如果我们总是以己度人自以为是的话,那效果跟科学家进入邪教狂热分子圈子其实差不多。所以在我必须加入一个新圈子的时候,我就不能以我过去所认为的正确去衡量新环境的平均经验。
陈一发儿在直播时讲过的这样一个段子。她说她有一个Gucci的包包,有时候要出席重要场合的时候背一下,感觉还挺撑面子的。但她后来见过一个上层社会的阿姨,阿姨看到她背那个包,给出的评价却是这姑娘不错,很节俭,出门背包都背的是基本款。
我相信如果一个背着Gucci基本款的包的姑娘在条件普通偏下的圈子中绝对是一个铺张浪费的表现,但如果这个姑娘在一个条件普通偏下的圈子中背着这个包说一句我其实很节俭啦,那弄不好她就被唾沫咽死了。
当你不知道一个圈子具体是什么情况,而又必须融入这个环境的时候,切记除了做功课,去了解对方环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还要放低自己的姿态,“每事问”,一步一步建立属于自己的信任,这才是融入环境的真正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