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是什么,百度百科给的定义是:高等教育的一种学历,一般由拥有硕士点、博士点的普通高等学校和研究生培养资格的科研机构开展。搜狗百科给出的定义为:在中国是指专科和本科之后的深造课程。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序列中的高等教育。维基百科给出的定义为:指获得学士或者学士学位以上(含应届毕业生)取得学士学位后,继续深造,并且攻读硕士或者博士学位的学生,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这些定义大同小异,研究生所包含的内容就如此云云,只是每个定义里都包含了几个被某些人着重强调却被某些人刻意忽视的词语:深造和教育。
深造是什么,就研究生而言,我的理解是深入的学习,进一步的学习和钻研。而教育,广义上是指教导培育,使明白一定的道理或获取一定的知识;狭义上可以理解为父母兄长、学校或师长等对学生进行培养指导的过程。
这里就要详细解释下与研究生一词息息相关的另一个词——导师。导师一词原意为古希腊神秘宗教庆典上的主祭祀,他们呈上圣物,并为初入教诲者解释秘义。
而今,导师仍旧象征有智慧的德高望重并值得尊敬之人,是知识与道德的传播者。
研究生导师更被定义为高等学校或研究机关中指导他人学习、进修或撰写学术论文的教授或科研人员的一种(百度百科)。
总而言之,研究生的目的是科研,在攻读过程中会对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深度挖掘并熟练运用。即,研究生的本职工作是学习与研究。
研究生导师的作用是教育,在其学生攻读研究生期间,对其进行知识及道德上的引导与教育。即,研究生导师的本职工作是教育与指导。
前面都是对于研究生文化所相关的名词的解释,或广义,或狭义,或古义,或今义,大抵这些词语的意义让听者不会较大的理解上的偏差。也就如你说“春天”,大家会想到的是冰雪消融、万物复苏,而非千里冰封、银装素裹一样。
假设“研究生文化”存在且合理,研究生仍旧蕴含正常且积极的意义,而且研究生导师的定义仍旧是以“师”字为根本性质。那么看当今社会存在的现状。由于自己能力有限,无法获得确切的大数据支持,只能由身边同学的案例来剖析研究生文化里存在的研究生与其导师直接的关系。
相对极端的有两种:一,也是存在于大多数师生间的,老师为学生提供实验平台,间或与其讨论科研进展,且帮助其完成论文等获取学位的必要条件,即学生的科研工作为其研究生工作的主要内容。二,也是越来越普遍存在一种师生关系,学生协助老师完成其项目,学生的科研工作为其研究生工作的次要内容。
之前与一些退休后的老科研工作者聊天,其中一位老奶奶当年是钱三强的老邻居。谈到赵九章、姚桐斌、邓稼先、冯康、童第周等人之时,他们唏嘘不已,感叹真正的学者越来越少。现在的一些科研人员工作的目标不再是科技的进步、国家的发展,而是技术与生产力转换的速度,与钱包的涨幅。
笔者也认为这也是极端研究生文化里第二种师生关系的直接原因。
放眼当今时代,也恰巧处于新一届高考之后,越来越多的寒门学子将高考作为自己的唯一出路。同理,研究生也越来越普遍。作为社会资源及教育资源的占有者,研究生理应尽力完成其本职工作。而研究生导师,也应当司其职、守其道,起到树木育人的作用。
问题就在这里,某些老师的工作从育人转移到了赚钱,二者不可得兼,或者二者皆了了,或者其一成效平平。而对于完全偏向于商业化的研究院所或小组,其导师整日奔波于谈生意与应酬之中,其教育学生的精力能有多少?
也许当代研究生文化是我国时代的产物。因为时代背景,它注定会变得复杂,研究生与其导师也不再纯粹地以学者的姿态站在世人面前。而活在以利益为目标的导师等环境下的获得研究生学位的学子不一定全部都具备其约定俗成的定义里该有的知识水平。
以笔者自己为例,与导师的交流甚少,从入学到现在两年来,谈话不超过五次。导师从不主动问询我的科研进展,同时他也完全不清楚我的科研内容。谈话的内容也大都与学习及课题无关。导师的人品及态度都很好,但是其日常工作的目的主要是其横向课题,日常关注的重点更多在于收益而非学生的课题。组内是学生都有自己的助研岗位。与别组不同的是,我们组的助研岗位是真正的助研岗位,即学生与组内职工同时上下班,在上产线上干活,为出货而加班加点。而科研,课题,就必须放于第二位,待生产线工作不忙,职工下班,才能做自己的事情。但是,别的老师似乎都是十分羡慕笔者导师的工作,因为能赚到钱。
另一方面,也是可笑的一面,我笔者小组的毕业要求非常之低。这也许对于“混”学历的人是好事,毕竟学历对于日后的升职加薪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对于另一类同学,这三年、五年甚至更多的时间,是一种生命的浪费。
总之,研究生文化变了,其学者的姿态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但是变好是变坏,笔者没有评论的能力和权利,只能让时间和事实来证明了,而证明的证据,可以从国家的发展与否,科技的进步与否,道德的提升与否,人民的幸福与否等各方各面找寻。
同时,没有想抨击什么,只是想说明什么。毕竟笔者同大多数研究生一样,内心充满对于浓厚科研氛围的向往。尊师重道,树木树人。这两方面是不可或缺也相辅相成的。而且,毕竟我们的爸妈辛苦二十几年,还热切地期待我们读研读博后可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是什么?这个定义也随着时代会变化的。但是其本质应该不至于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吧!应该是的!
(根据自己以及周围同学、朋友的经历有感而发,写了几天,但是却写着写着不知所言,最终有点偏离主旨,实在是抱歉。
所以,欢迎讨论,且不吝雅正。但是不喜勿喷,因为没有时间与某些人撕逼。
谢谢大家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