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时候,似乎有很多回忆,雷雨,隔壁邻居家的轰隆隆的挖机声,以及自己翻墙的经历。我是一个人租在学校背后住,离学校近不过十分钟路程,这样近的住处是我央求我母亲得来的,而代价是――必须考一本。
事实上我确实是一本,超过一本线13分,但并不算高,这样的成绩在我现在的班里是中等偏下,当然如果按照各地域分数线也不是很糟糕。我所在的高中班自认为是所有年级最团结的一个班,嬉笑打闹全是我们的,十个左右的一本也是我们的。那个时候我们的班级用行动证明了那句话:团结就是力量。文科班向来输在数学上,毫无例外,一本的都是学好了数学的,至于二本应该是学好了英语。我经常想起那个抄政治书一本又一本的女生,在我们最后的几天班级聚会上她哭了,哭的原因大抵是害怕自己这么努力也考不上。还有那个整体抓着英语书追着英语老师跑的藏族女孩,一直努力着,努力着。偶尔放松一下的自习课也会有人跑出去做题,电影的情节吸引不住人,暗暗的教室看不清习题上的题目。谁也不会说谁在虚度光阴,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你的同桌比你睡的有多晚。白天都是疲惫不堪的面容,谁晓得你昨日熬夜多晚?我们在努力,老师也拼命,每个迎接朝阳的早晨陪伴你跑步,一起吃早饭,一起大晚下课,一同披星戴月回家。贺舒婷的文章《你凭什么上北大》悄悄激励着一群人,另一些不知名的事物又在激励着另一伙人。没有谁不敬畏高考。
高考是人生的分水岭,只有这一次真正可以靠努力,此后靠努力的事越来越少。
查成绩那天是特别紧张的,紧张的气氛是同学们渲染起来的,某某某查到分数了,话语如同氢弹爆炸。网卡,刷不出成绩来。不管是多优秀和多一般的同学,都一样急切渴求知道自己的分数。带着期望。我查到成绩后是彻底瘫坐在地板上,紧张的神经放松下来。眼睛里可能是含着泪花,这一年太过艰辛,也不是因为有多刻苦,而是被高考折磨了这么久,终于此刻不至于失望。查到成绩后一半人在报喜一半人在沉默,无所谓的人是极少的,无论喜忧总算走下来这一程。堪比第二次高考的志愿填报也随即展开了。直到来到心怡的或是阴差阳错的大学,总会兴奋上那么一学期,或是因为挣脱了父母,或是需要这一学期的适应。人生至此重新启航,四年或是三年,你又将在这里书写怎么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