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线城市养老模式分析
——智能养老尚待发展
为深入了解当前养老院养老状况,7月10日至11日安徽财经大学老有所养小分队来到了安徽省涡阳县,在城郊及城镇区开展了有关养老问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11号上午,敬老院小分队齐聚在陈大镇敬老院,关于当前养老院养老状况,对敬老院的老人们进行了详细的询问。从老人们口中,队员们得知老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保障,吃住顺心,周围环境优良,有供老人休息的凉亭。院里还有一些水果树和牲畜,平时打理果树,采摘水果,喂喂牲畜成了老人们闲时的消遣娱乐。然而,老人们最大的愿望还是可以有陪自己聊天打趣的人来陪伴自己的晚年。
队员向老人介绍了智能养老服务的基本概念,关于智能养老,大多数老人都不太了解甚至从未听说过。一部分老人表示对此有所期待,愿意去尝试。但同时老人们也觉得这种模式似乎离他们有些遥远,也透露出对智能养老的担心,机器毕竟不是人,智能化能否贴近老人的心理需求,满足他们的生活保障。
农村养老政策保障了老人们的基本生活,但老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仍有待提高,同时还要注重老人们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健康,智能化养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养老模式的全面发展,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12号,队伍在县城周边采访了一些老人对现阶段养老模式的看法,在公交车上、路边及农户家中了解了老人们对智能养老模式推行的心理接受程度。大部分人的看法和养老院的老人们大同小异,期待有余,可行性不足。如果可以实行,对老人们将是莫大的福利。可智能化的基础——智能,还是需要资金和物力支持,这对于偏远的小县城来说,目前不太可能实现。智能化养老服务还尚未普及至三四线城市和城镇,养老模式相比于一线大城市有很多缺陷,区域差异较为明显,养老模式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越来越显著。
7月13日,为深入了解当地居民对于养老模式和理想养老状态的意见,以及对智能养老在城镇推广的看法,小分队来到了周边的村庄走访,采访当地的居民。从他们的口中,队员们知晓了如今在当地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现象十分普遍。儿女为了生计在外拼搏打拼,老幼们只能互相依靠。同时老人们也担负起了看顾孩子的责任。由于一些老人的年龄还未达到无法自理的程度,所以大部分农村的老人还是呆在自己家中生活。然而当他们达到一定岁数时,身体机能已经无法再支持他们凡事自己动手,这时老人们就离不开专职陪护人员,而打工的子女后辈迫于无奈,没有办法无时无刻陪在他们身边。
智能养老模式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将养老消费支出降到了最低。在相关补贴政策的大力帮助下,智能养老显得更加实惠。而老人们则更加在意这个模式会给子女带来的经济压力,以及如何去使用。出乎成员们的预想的是,周边的村民对于智能养老模式的心里接受程度还是比较高的。
7月14日,团队分组前往蚌埠市敬老院、亳州市敬老院,与敬老院内工作人员进行交流,共同探讨未来的养老模式能有怎样的创新和发展,为养老的智能化和可行性提供改进性建设性意见。工作人员纷纷表示,智能化养老拥有很大的潜在市场,如果得以实现,可能会为老人们带来很大的便利,但目前这种模式的推广力度不大,能否满足老年人精神和心理等需求也值得商榷,这种模式的推广仍然需要更大力度的思想普及和经济投入。
7月15日,团队与当地的老人进行交流,了解老人的真正需求。将需求与未来的养老模式结合,以改进当前的养老模式,更好的改善未来老年人的生活状态,使其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安度晚年生活,感到物质的丰盛和精神的丰腴。团队与政府也进行交流,学习当地的养老政策,将未来智能养老的可行性与当地政策相结合,确保实践结论的准确性。团队还撰写了学习报告,记录自己的学习心得,队员们都表现出极大的参与热情,也纷纷表示收获良多。
为期五天的调研期结束之后,队员们感慨良多,收获颇丰。深入实际的采访,让他们了解到三四线城市农村养老模式的真实样貌,体会到年迈的老人对于不想成为子女负担的深切渴求。智能养老模式实施起来必然会遇到许多问题与阻碍,因此就更加需要政府与人民的相互配合,积极推广,为它的美好前景而不懈奋斗。
来源:安徽财经大学
编辑:汪婷 何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