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摧毁波兰人的民族精神,维也纳会议没有将波兰并入其邻国,而是将波兰的广阔领地组建成了一个新的波兰王国,由俄罗斯帝国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统治。然而,仅过了十五年,在一场充满血腥与掠夺的革命中,俄罗斯帝国的移民尝试就结束了。在主张自
由的国家中,这场革命让俄罗斯帝国声名狼藉。但1815年,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推崇的改革符合治国的最高理想。他主张全面改善波兰的农业发展,刺激工业发展。
为了实现发展目标,俄罗斯帝国政府再次派使者前往欧洲西部人口密集的地区,招募农民和熟练技工。尽管早在1816年就有人提出了试行建议,但直到1820年、1823年和1824年颁布赦令后,整个计划才得以实施。负责文件传达的代理向人们解释移民能享有的优厚条件,即得到土地、免除兵役和免税数年。当人们对美国抱有的幻想化为泡影时,一个条件优渥的国家向他们敞开了大门。波兰有未开垦的土地,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还有广阔的商业契机,并且无须舟车劳顿横跨大西洋,就可以享受这一切。
沙皇的移民政策通过烦琐的行政命令,得到了实施。事实证明,在经验不足的情况下,这些方法很有实用性。由于捷报频传,其他移民纷纷效仿之前的移民。约1824年,波兰的移民运动达到顶峰。当时,由于缺乏海外移民的统计数据,人们只能靠推测衡量一个地区移民运动的数据。根据最早或最可靠的估计,1818年到1828年,定居波兰的德意志移民达二十五万人,波兰平均每年接纳两万五千名移民。与此同时,定居美国的德意志移民年均人数不到一千人。得益于沙皇移民政策的实行,波兰农业取得了惊人发展。波兰地方政府和许多土地所有者通过优惠政策吸引移民。不过,一些人只给了移民空头支票,加上农业条件比预想中更严峻,许多移民放弃了耕作。但这些移民没有返回家乡,而是来到小工业村庄。俄罗斯帝国通过关税壁垒关闭了西欧的工厂,给波兰的新兴工业提供了市场。一开始,波兰只有几百个工厂,后来,成千上万个工厂不断涌现。萨克森和普鲁士的纺织工和工匠抓住机会来到波兰,在沙漠上建立了村庄,也就是后来的罗兹、兹盖日、托马索等城市。在19世纪的纺织史上,这些城市威名赫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