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阡陌三三
《学习36计—一本超级实用的学习养成心法(8)》
-01-
这两天天正冷呢,我找出一首应景的诗,和女儿一起交流分享:
唐代白居易的《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我的本意是,在这种阴气深冷的天气,可以不用出门上班,在家里烤上豆腐、牛肉干等物,打开一罐青梅泡酒,约上三两好友,一边温酒一边聊,好不诗意。
我还没来得及把我这层意思表达给女儿,她便在一旁连连挥手摇头说:“不饮了,不饮了,饮了你就不会开车了!”
意境全无!
真是遵纪守法好公民!
借由这件事,我明白了两个道理:一是女儿大体了解了这首古诗所表达的意思,对于一个5岁文盲来说,能这样加以接尾对答,也属不容易;二是女儿这人,毫不浪漫。
记得上初中那会儿,班上两个成绩最好的早恋之人,他们吵架都是这么吵的:“你又没有帮我打开水?你这人真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另一个说:“不要生气,‘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那个说:“哼,我不信!你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另一个说:“不是啊,你误会了,‘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总之,等开水的事情吵清爽了,整个《醉翁亭记》,他们基本也背会了。这在我们当年,堪称恋爱与学习的典范,现实与浪漫的一绝啊。
-02-
学习诗词需要浪漫,不仅仅指学习形式上的浪漫,更是心境上的一种感受与体会。
只有自己主动与学习的内容融在一个情景之中,你才能最快速度掌握上学习内容。学习需要严谨,但也需要掺杂感情,严谨和感情并不矛盾。
当然,这里的感情,是指对学习本身的感情,而不是让自己从主观出发的、带有局限性的感情先入为主。
前两天,我一个朋友从日本买回来一个3000元的电饭煲,两个朋友都听说了这件事。一个的反映是:“3000元的电饭煲到底有什么科技含量?”然后上网查,还真让他发现了许多原因。
另一个的反应是:小日本就是坏的很,这个买3000元电饭煲的人就是崇洋媚外得很。因对那个电饭煲没有好感,自然也就无暇去分析卖这么贵的原因了。
插了一段不太严谨的题外话。
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学习需要一颗热乎乎的心》,指的是对学习本身要有感情,这里讲得再细致一点,就是对学习的内容本身,也要有感受和体会。
带着感情去学习,而不是干巴巴地学。一干巴巴的,就容易形成死记硬背。
记得有一次,我教女儿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想当年我们上学那会儿,对这首诗也是不好记忆,重复了好多次才背会。而且,嘴上虽然背会了,用笔一默写,就发现总是会写错掉一些字。
现在,我自己完全理解了诗中的意思,虽然多年没有看这首古诗,但是再写下来,却是一个字都不会错的,这也是因为我感受和体会到了诗歌内容所表达的心境。
我这样和女儿讲解:“故人”就是指你好长时间没有见到过的好朋友,你有没有好长时间没有见过的好朋友呀?
女儿一想,还真有的说,比如她奶奶家的一个领居小姐姐,就很久没有见面了;还有以前一直在人民广场一起玩的一个小男孩,也是好几天没有看见他来玩了。说完,女儿还有点惆怅。
虽然听到这样描述“故人”有点可乐,但至少证明她掌握大致要义了。
黄鹤楼就更好理解了,有一段时间我去了武汉,在黄鹤楼前对着长江拍了许多照片,这时翻出来给女儿一介绍,她对黄鹤楼、对长江的印象也就有了。
但是对于“孤帆远影碧空尽”,女儿就很难理解了。她无法把“孤帆”和孤零零的小船想到一块儿去,也无法把天空和碧绿色联系起来,所以每次背到这个地方,她总显得有些不自然。
看得出来,对于这一句,女儿完全处于上述所提到过的干巴巴的死记硬背阶段,所以经常一个不小心,她就忘记了。这也正说明了代入感受学习和不代入感受学习的区别。
-03-
学习诗词需要浪漫,还体现在对诗词情景的复制上。
比如,和朋友上山吸氧时,不要躲在车上乘凉远眺,而是走到山花中间,嗅一嗅,辨一辨,赏一赏,把彩色纱巾松松散散围在肩上,在山花丛中对着朋友回眸一笑,“待到山花浪漫时,她在丛中笑”的感触油然而生了。
无意中发现山花丛中隐匿着一块大石头,记住了位置,下次带上朋友爱人,拿上些许小吃小酒,“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的境界,就可由心而生、发自肺腑的认同了。
那个时候,就不需要反复确定到底是“欲眠”还是“玉米”,“抱琴来”还是“报情来”了。情到,正确率自然就到。
比如同为喝酒,无论是“葡萄美酒月光杯”还是“举杯邀明月”,无论是“红泥小火炉”还是“又摘桃花换酒钱”,都是一个个鲜活的情景上演,在我们现实生活中,都是可以去实现和复制的。
你要能亲身体验一下这些情景,相信再回头学习这些诗词时,必然就会有茅塞顿开的感觉。
而且,对诗词情景的复制,也可以无形中增添许多生活的乐趣,达到学习知识、陶冶情操两不误的目的。
-04-
最后,学习诗词需要浪漫,你还要有乐观的包容心理。
郑板桥《咏雪》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汉乐府民歌《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就问你接不接受?接不接受?
你要是说“这是什么鬼”,就失掉了许多产生更深认识的乐趣。
这两天网络上有则社会小新闻传播挺广的——“孩子考了7分,家长放一车烟花庆祝”。
视频中,一位年轻老爸用小轿车拉了一车烟花爆竹在镇上燃放,看热闹的人以为男子家发生了什么喜事,随口一问却都傻眼了!原来男子此举是为了庆祝自己11岁的儿子考试考了7分。
周先生说,孩子以前成绩不好,经常考零分,得知孩子这次考了7分,便开车带孩子买了1000多元的烟花,找了块安全地带开始燃放,整个过程持续了十多分钟。
他坦言,因为这次激励,孩子现在十分懂事,开始主动要求进步。
有网友评论说:7分就放烟花,大哥你这要求有点低呀,估计孩子会终身难忘!
我的评论是:哈哈哈哈……
对于一些特别想不通的诗歌,要是也能抱有这种大度能容的心态,也可谓是另一种方式的浪漫情怀了。
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