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成长有提到要终身学习,而向同事学习应该是最便捷的途径,一是都处于类似的环境,学生学习习惯,基础,认知误区虽有差异,但终究不大,而且遇到雷同问题的情况很多,如果有的同事曾解决过同类问题,对你的帮助就是实打实的;二是同事相处时间较长,相对请教专家等途径可能性更大,频率可以更高;三是同事之间虽也有水平高低的不同,但不会云泥之别,所以层次若一些的经过聆听会有真实的进步,属于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情况。
因而领导大会小会都在强调同事之间互相学习,年轻同志多听老教师的课,一般老师多听优秀教师的课,那么这种同事之间互相评教能发生巨大转变甚至质变吗?我认为很难。
首先,文人相轻,同行是冤家,在现行学校各种评比层出不穷,等级量化严重的情况下,教龄相近,水平相当的老师之间,难免存有比较竞争,说小了是荣誉,往大了说直接影响自己收入和可能的生活水平,怎么肯把自己那一点点绝技秀出来,露出来?你们班考的更好了,其实就是我们班落后了。回忆一下,当你评教某个教学成绩突出的同事,有没有被其顾左右而言其他,或者以自己不懂为由结束?
其次,老师虽然被定义为专业技术人员,由于常年与学生打交道,倘若再不积极学习领会理论,实际上对自己的专业认识并未达到不可替代的水平,一种宏大广阔的体系,解决的问题往往单一,零碎,因此,对于同事的问题可能给出一两个具体办法,却无法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对问题析因定性归类,帮助融会贯通地解决一类问题。甚至某些问题也是自己多年未解。
鉴于上述两个原因,我认为教师的专业成长还是建立在自我的觉醒上,当我们抛却了对名师的依赖,坚定对自我的自信负责,把请教同事等途径就变成了一个个工具,我们就会以问题为导向,也许各种方法逐渐浮现出来,可能很慢,但都是扎实的进步。